今天這個會我本來不想來,第一是我給劉宏主席推薦過別人,但他反復說要我來,我就來參加了;第二不想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家對我“人人喊打”,現在全國人民都在“人人喊打”“雙碳”的問題。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沒有產碳,這個樓就蓋不起來,屋里就得黑洞洞的。既然這樣,今天我就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碳中和”是我國向
今天這個會我本來不想來,第一是我給劉宏主席推薦過別人,但他反復說要我來,我就來參加了;第二不想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家對我“人人喊打”,現在全國人民都在“人人喊打”“雙碳”的問題。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沒有產碳,這個樓就蓋不起來,屋里就得黑洞洞的。既然這樣,今天我就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決不是輕輕松松能夠實現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有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上。 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是必然的。調結構是解決“雙碳”問題和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根本手段。調整產業結構,解決需求問題;調整能源結構,解決供給問題。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環節均要走綠色低碳的道路。 為了盡快落實總書記提出的目標,社會各界對此進行了積極討論。 有人做過統計,每天有500次這樣的會議在召開,我不知道有沒有,反正我上午參加了之后下午也參加了,那邊吃頓飯就忙著往這邊走。 我參加這些會議,大部分都是研究怎么干。比如我參加了有些省的能源規劃,逐個項目排查,這個項目經濟效益如何,能源消耗如何,碳排放如何,這個規劃做得非常棒。 一個能源大省能提出來,到2025年,把綜合能效提高16%,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20%,我都感覺到這是很驚訝的數字,能否實現拭目以待。能源企業也正在編制他們的規劃,大家對碳排放和“碳中和”都給予高度重視,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十三五”時我是國家能源規劃委員會的委員,幾個老先生說:“我們要把田會整死,我們就能喘氣,就能好點。”這是開玩笑,我說:“你要是把我整死,你就餓死。”當時大概是這樣的情況。 這次大家不是憤怒的,而是研究具體措施。對這個問題我談幾點個人看法。 第一,明確標準比制定方案重要。 碳排放、碳中和各個行業的計量標準必須明顯,我們很高興看到碳交易機制中明確了國家定標準,地方實施原則,未來各行各業的碳排放會有一個明晰的計量標準和指標,這些必須要把它理清楚。現在很多概念,我個人認為還不是很清楚,包括這“雙碳”概念都不是非常清楚。 建設項目的標準和規范,是界定社會成本和企業成本邊界的,實際我們這是“雙碳”的嚴苛要求,使社會成本向企業成本轉移,經濟學本質就是這樣。由于標準規范的特殊性,往往滯后經濟發展十年。 這個事兒比較專業,比如我們建房子,窗子是要標準的,墻厚是要標準的,不是隨便就設計的;燈要多大的照度都是有標準的,但這個標準一般都有所滯后,因為總結經驗才能寫出標準。所以,滯后到現在十年。這個東西,我想它滯后經濟發展十年。因此,應該本著“急用先改”的原則,抓緊修改設計規范和標準,著力推動能效的利用。 修改建設項目評價方法與闡述,從源頭上遏制碳排放,嚴控增量,將碳交易價計入投資和生產成本,或者直接約束能耗強度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重新審視新進入市場的建設項目,嚴控建設高碳排放的項目。 第二,需求側的改革比供給側的改革重要。 按照中國宏觀經濟藍皮書的設定,2050年,我國人均GDP要超過4萬美元。目前,是1萬美元左右,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我國人均GDP要達到現行水平的4倍,剛才朱部長講了,每年要增長4.73%。而在能耗方面,2019年,我國萬元GDP能耗約為0.519噸標準煤,同期主流發達國家的萬元GDP能耗一般維持在0.1-0.2噸標準煤,這個差距還是蠻大的。 既然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又要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我認為,降低能耗強度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頭等大事。降低能耗強度就意味著少用煤,就意味著少排放二氧化碳;同時,也是提高經濟效益。另外,我感覺到中國經濟突出的問題是非均衡,工業用能非均衡,交通運輸非均衡,比如一到放假,全國人民都坐高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