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是出于規范行業發展秩序的良好愿望,但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管理者而言,力圖以行政手段去主導行業的整合,卻并非易事,或也不一定會得到討好的結果。
事實證明,無論什么樣的市場準入門檻,在實際操作中都會有辦法予以規避。這姑且不論,甚至也不考慮管控
盡管是出于規范行業發展秩序的良好愿望,但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管理者而言,力圖以行政手段去主導行業的整合,卻并非易事,或也不一定會得到討好的結果。 事實證明,無論什么樣的市場準入門檻,在實際操作中都會有辦法予以規避。這姑且不論,甚至也不考慮管控是否與市場化放權的改革方向有所背離、是否會增加尋租空間,而僅僅從創新的角度來說,任何的門檻,都難免扼殺行業創新之虞。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光伏技術還處于快速發展和變化的階段。規模與技術指標之間,尚未顯示出明顯的規律;新的技術還在層出不窮;隨著應用基數不斷擴大,技術的進步速度可能也會遠超預計,包括目前暫處主流地位的晶體硅技術,是否會被新的技術路線超越和替代,此時也無人敢下斷語。 對于這樣一種發展中的技術的定義,恐遠非某項技術指標的暫時領先所能涵蓋。此時某項指標落后,并不代表這項技術就不能在彼時后來居上。而此時領先的技術指標,又究竟能在多長時間內具有“先進性”,會不會尚未發揮“門檻”作用便已成“明日黃花”,亦無法預估。 這個產業及其技術的真正成型,本身還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前赴后繼般的投入來推動。這些年,筆者曾見過不少小型創新型企業,其研發條件相當艱苦,但卻仍矢志追求創新。乃至有一些個人發明者,甚至不惜傾家蕩產投入太陽能利用技術的研發。或許這種方式并不可取,但其對于技術與創新的癡迷和熱情,無疑應該保護,即使不能予以扶持,至少也應留給其發展空間。 因此,設置過于細致詳盡的技術指標、規模指標來作為行業的準入門檻,是否有利于光伏這樣一個尚需更多技術創新的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待商榷。 創新,需要一種鼓勵追求夢想的寬容,需要減少門檻的寬松環境。而夢想,正是創新最重要的驅動力,或也才是創新真正的門檻。 對于深處過剩泥淖的光伏制造業而言,當其內在市場規律未能發揮作用時,通過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外力來加速產業的調整,的確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方式。管理部門的出發點,該當肯定。 不過,管理者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光伏業市場規律之所以失靈,在某種程度上本身就有地方政府過多參與的原因。忽略了這一點,則就更加難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最近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史證明,一個產業的結構調整,由行政力量主導的效果往往并不討好,甚至會獲得相反的結果。國內諸多產業的產能過剩,似乎都進入了越調越嚴重的怪圈。其中,很難說沒有政府之手管得太細而導致市場規律失靈的原因。 而這,也正是本屆政府力主向市場放權的根本原因之一。(吳軍杰) 中國光伏產業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取得全球領先的成就,與此前較少“管理”的寬松環境本來就有著莫大的關系。而此時的產業陣痛,或不過是這個產業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經發展階段。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日在談到經濟結構調整時所說:好的結構,還是要靠千軍萬馬自己去闖,去闖出一條路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