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審批(備案)權限下放至地方一樣,未來光伏發電所需的補貼資金同樣也需要地方承擔和支持。而地方政府能給予多大程度的支持,將是行業能否挺過電價下調沖擊的關鍵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

正如審批(備案)權限下放至地方一樣,未來光伏發電所需的補貼資金同樣也需要地方承擔和支持。而地方政府能給予多大程度的支持,將是行業能否挺過電價下調沖擊的關鍵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最近備受關注的光伏電價調整問題,正在逐漸明晰。
根據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2017年新建光伏發電的標桿上網電價按資源區類別大幅降至0.55元、0.65元和0.75元,較2016年的標桿電價的降幅,分別達到了31%、26%、23%。
除了地面電站的補貼被大幅削減外,分布式光伏也未能幸免,不但在補貼標準方面不再全國一刀切執行同一價格,而是參考地面電站的模式按資源來進行區分,且各個資源區的補貼標準均遭大幅下調。
盡管僅僅是征求意見稿,還不一定就是最終板上釘釘的事,但綜合此次不同新能源的標桿電價的調整意見來看,光伏可謂是“傷得最深”。這一跡象,很可能預示著一個較大的政策轉向,即在新能源補貼資金整體有限的情況下,補貼資金的分配或將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重點向具有發電量優勢的新能源項目傾斜,比如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