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如李創軍副司長對光伏扶貧市場的表態“有錢就干,有多少錢干多少事”一樣,無論今年的分布式指標究竟還有多少,對于眾多的分布式光伏企業來說,市場正在深刻改變,粗放發展行不通了,還是把精力放到創新和品質上來吧
![]()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文:吳軍杰 看起來,我們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不過,很多事,已今非昔比。 國家能源局李創軍副司長的表態,更像是一次吹風會,或是在提醒市場參與各方及早準備因應策略。 其實,“嚴控”將啟早有跡象,或者也可以說早已啟動。比如,再三公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修訂意見稿;比如,叫停青海領跑者;比如,整肅扶貧市場。 如果一定要為嚴控的啟動標記一個易于被“史記”者們描述的時間節點,則筆者以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正式頒布之日,或最為合適。 自此,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各細分領域,除戶用項目和無需補貼的項目外,其余包括地面、扶貧、分布式等領域的全部項目的指標分配,均被管理部門收回。 從核準制的“收”,到備案制的“放”,再到指標管控的“收”,一收一放之間,中國光伏產業完成了一個輪回,也開啟了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迭代。 把李創軍副司長的話引申到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來說,這將是一個“行業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的時代。 但有人認為,這似乎與“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大方向有悖。 其實不然,“讓市場配置資源”的要義,原本就是希望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去平衡供需矛盾、促進規范發展。但如果市場失靈,管理出手則勢所必然。 這也正是全行業都在實施去產能的無奈。 就光伏應用來看,眼下的市場的確已有一些“失靈”,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補貼缺口問題。這個市場的發展,盡管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客觀地說,也確實有些過于“孟浪”。 以拿地面市場為例來說,據業內人士估計,近幾年各地因未批先建、先建先得而未獲并網的地面光伏電站裝機,或在10-20GW規模之間。即使按8元/元估算,這些項目也沉淀了1000多億的投資而血本無歸。 此前有業內媒體人士告訴筆者,時下的光伏行業,“拆”電站正在成為一門很賺錢的生意。而被拆的,就正是那些未獲并網的項目。 這難道還不夠瘋狂嗎? 這樣一個市場,如果再不加以整飭和規范,且不論個別企業生死存亡,恐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前一個“寒冬”殷鑒不遠,相信所有與行業相關的人都不愿意再看到那樣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