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似乎只有領跑者項目的價格還較為堅挺,而其他項目,多晶組件成交價多數已下降至2.40元/瓦左右甚至更低,單晶組件則在2.50元/瓦上下浮動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文:吳軍杰 ![]() 關于“光伏組件價格何時進入2.50元時代”的疑問,在2017年上半年就曾一度甚囂塵上上于業內。后來,有人認為是由于“630搶裝潮” 延緩了這一進程。 而如今,這或許正在成為一種現實。 近日來自業內的多則信息均顯示,國內市場一些項目中的光伏組件實際成交價格,已跌破2.50元這一心理大關。 據某央企分布式光伏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似乎只有領跑者項目的價格還較為堅挺,而其他項目,多晶組件成交價多數已下降至2.40元/瓦左右甚至更低,單晶組件則在2.50元/瓦上下浮動。 其稱,在日前該公司一個項目的組件招標,單晶、多晶組件的報價均已低于2.50元/瓦。 由于該項目標的只有十多兆瓦,且項目方為央企,這是否是組件企業故意低于市場價的客戶公關行為呢? 對記者的疑問,上述負責人幾乎是肯定地給予了否定。 而就在次日,一位業內朋友委托記者向某A股上市光伏組件企業詢價的事,則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目前組件價格的走勢。 這位朋友告訴記者,已有企業報給他的多晶組件價格低至2.37元/瓦。雙方未成交的原因,不是價格,而是該企業不在項目方的短名單內。 經記者繼續向各方求證,所獲答案幾乎大同小異。 一位海外上市光伏企業CEO對記者表示,目前組件價格的整體趨勢的確在下行,多數企業也都在調價出貨。但另一方面,因為市場趨勢不夠明朗,一些大廠也處于觀望狀態,或在一定程度上“扛”著價格的繼續下降。 “可能都希望看得更清楚一些后再決策,也因此,目前的市況變得越來越清淡,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現階段國內市場實際上沒什么好做的了,一是沒利潤,另外付款也很差。” 但與此同時,與組件價格下行趨勢相反的是,來自于業內的信息同時也顯示,除還在積極擴張產能外,多數大廠的現有產線也幾乎都處于滿產狀態。 一面是市況清淡、利潤微薄,另一面卻是積極擴產、產能足開。這一現象很令人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