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聯合36家銀行在保定召開的關于商討光伏發展方向的會議上,達成了“優勝劣汰,讓活得好的企業活得更好”的共識。“我覺得政府在協同組織對光伏企業的援助重組方面做得比較好,目前全行業都急需整合。未來大魚吃小魚后,可能會有一兩匹黑馬。”廣東某大型券商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1億元的虧損以及2011年高達200億元的借款黑洞。
國內密集政策挫海外打壓 2011年10月中旬,美國開啟對華光伏“雙反”調查。今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全票通過針對中國相關生產企業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 和美國的“雙反”相比,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更具殺傷力。目前中國光伏產品近八成出口歐盟。 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對從中國出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該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00億美元。 印度隨后跟風發起針對中國相關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歐盟光伏產業聯盟于9月25日進一步對中國光伏產品發動反補貼訴訟。 面對歐盟方面咄咄逼人的行動,中國商務部于11月5日正式將歐盟光伏補貼歧視性措施訴至WTO。商務部認為,歐盟部分成員國對主要零部件原產于歐盟或者歐洲經濟區國家的光伏發電項目予以一定金額和比例的補貼違反了世貿組織關于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構成了世貿組織協定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并嚴重影響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 對外抗爭,對內扶持,是政府針對處于寒冬中光伏產業的基本政策。 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推廣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多項對策,上調“十二五”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至21GW。某光伏協會會長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政策擴大光伏產業的內需增長是破局的重中之重。 9月份,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進一步落實有關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政策,要求31個省市上報示范區名單,每個省市不超過500MW。 伴隨著大政方針,具體措施也相繼出臺,此前困擾光伏發電項目多年的“并網難”也開始得以解決。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宣布6MW以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免費并網服務,免收系統備用容量費,可以自發自用、余量上網。 中信證券分析稱,一方面國內硅片成本已極低,另一方面,在國家補貼、并網等促進政策下,國內光伏分布式發電工程市場面臨爆發。 數據顯示,截至11月,國家發改委審批了約60個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合計100萬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00%。此外,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出臺光伏行業的強制性認證和檢測制度,并最快于明年出臺,該制度旨在強制提高企業技術質量,并以此減少出口企業數量,提高企業準入門檻。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同樣不容小覷。光伏大省江蘇近日發布了《關于落實新一輪促進光伏發電扶持政策的實施辦法》,明確了江蘇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為2012年1.3元/千瓦時,隨后3年內逐年降低0.05元/千瓦時,并要求地方配套扶持光伏發電、改進電網服務、加強金融支持。 行業整合跡象顯現 雖然目前光伏行業仍存危機,但產業人士仍然對行業發展前景抱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