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美國物理學家威廉·史坦利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商業應用的變壓器。這一發明宣告了電力供應可以克服最大距離和負荷的限制,而此前,正因為這一限制,各地的電力用戶往往都是依賴距離他們不遠處的小型發電站。那時所有發電站都是“分布式”的,規模較小,彼此很少連接。
一年后,史坦利在馬
。
十年喜憂 不同的國家,其電力改革的主要目標各不相同。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電力供給相對飽和,電力需求增長放緩,其主要改革目標是解決由電力系統自身特殊性導致的自然壟斷所帶來的無效率問題,焦點始終是降低電價。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提高系統的安全可靠性,而提供充足的發電容量、新增發電設施和吸引投資則是次要目標。 但是,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電力改革的焦點首先是新增電力設施,滿足經濟起飛的電力需要。圍繞這一點,如何吸引電力投資,建設充足的發電容量,才是關鍵所在,降低電價、提高效率和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則成為次要和后繼目標。 如果以這一點為標準,盡管中國始于2002年的電力改革,被人詬病為“體破,但制度不破”的改革,但依然是成功的。這一切都歸功于原國家電力公司的“體破”,所帶來的“廠網分離”,使得發電企業獲得了相對平等的入網機會,而更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資本涌入,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包括國企、外資、中外合資、民企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紛紛涌入發電投資,其中也包括大量非電力企業,例如香港華潤、臺灣的臺塑、煤炭行業,也辦了一些電廠。 開放的市場帶來百舸爭流的局面,讓中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02年,中國電力裝機容量僅為3.57億千瓦,十年后,已經超www.gesep.com節能過10.5億千瓦,增長了兩倍多,滿足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城鎮化、重工業化階段對于電力的翻番式需求,支持了中國經濟的十年增長。 發電市場充分有效的競爭,也讓發電企業走向了節約化發展的道路,不僅電力裝機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發電效率也逐年提升。根據電監會研究室課題組的數據顯示,電改啟動兩年后,中國燃煤發電機組的平均供電耗煤水平已經趕上美國,如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比之下,中國電力網絡的線損率卻比美國高1.2個百分點(高17%)以上,而且多年來一直保持這樣的差距,甚至略有擴大。 市場的巨大力量讓人嘆為觀止,但可惜的是中國電改的市場化嘗試卻止步于此,無從談起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降低電價等后繼目標,而這恰恰是當下中國國民經濟整體轉型的大方向。從根本而言,電力系統的無效率是由電網的壟斷(有限市場主體,導致市場封閉、競爭缺失)、價格形成機制對市場的扭曲(連接供需雙方的市場機制存在缺陷)、市場監管能力不足(市場秩序缺失)這三點所導致,事實上,這三點也相互關聯。但是,中國電力改革卻沒有觸碰到任何一條。 電網由于其固定成本高(capitalcost)、運營成本低的特點,具有天然壟斷色彩。在更加重視市場競爭的美國,不少州采用調度和電網分離的手段來拆分輸電網絡的天然壟斷。而在更強調監管的英國,繼續保留了電網的壟斷,成立了英國國家電網公司(NGC),但是英國壟斷的電網只限于輸電環節,并沒有涉及配電網絡(連接高壓輸電網絡和用電客戶的電力網絡),使得電力用戶(或通過配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