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美國物理學家威廉·史坦利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商業應用的變壓器。這一發明宣告了電力供應可以克服最大距離和負荷的限制,而此前,正因為這一限制,各地的電力用戶往往都是依賴距離他們不遠處的小型發電站。那時所有發電站都是“分布式”的,規模較小,彼此很少連接。
一年后,史坦利在馬
一步深化電力市場改革,提高電力工業的運營效率。事實上,目前在某些關鍵性技術領域上的突破,將徹底打破電力商品的特殊性,如儲能技術,一旦這一技術成熟,電力市場將不再被實時平衡所限制,屆時商業模式也將同天然氣市場一樣多元化。
在全球范圍內的智能電網的熱潮之中,中國電網企業也提出了自己對未來的設想。但相比智能電網所帶來的革命性變革而言,中國電網企業卻更愿意強調所謂的“堅強統一的智能電網”這一表述,即通過統一或協調規劃建設,統一調度和運行的統一或聯合特高壓電網。其中散發出的味道無不停留在其對壟斷地位的留戀中。 目前,電網企業提出的具體智能電網方案中,往往集中在輸配電領域中的調度自動化、電網實時動態監測等電網自動化技術領域,沒有涉及到商業模式的轉變。盡管這些技術是未來智能電網的支撐,但卻不是智能電網的本質。電網企業站在自身利益范疇之中,難以提出適應時代背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整體利益的未來謀劃。 當前全球電網面臨的挑戰可見,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電網是21世紀電網發展的方向。從這個角度看,發展智能電網、低碳電力,應上升到國家低碳經濟戰略轉型的層面,而不能僅僅淪為電網企業層面的技術升級。 此外,在中國電力體制改革陷入長期停滯之時,同時智能電網逐漸成為未來必然選擇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高層必須重新堅定改革的信心和信念,以敢于破除利益羈絆的決心,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力市場化體制改革前行。而這一切,也將成為中國參與下一輪國際競爭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