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華經營臺達電子至今41年的漫長歷史,其實可以分解成三個維度來思考
一是,在一次次全球產業秩序重構中,一家以工業制造安身立命的企業,如何完成從草根小廠到跨國巨頭的平穩進化?在登上產品制造的巔峰后,它又該何去何從?
二是,在“綠色環保既是道德標準又是經營負擔
鄭崇華經營臺達電子至今41年的漫長歷史,其實可以分解成三個維度來思考
一是,在一次次全球產業秩序重構中,一家以工業制造安身立命的企業,如何完成從草根小廠到跨國巨頭的平穩進化?在登上產品制造的巔峰后,它又該何去何從?
二是,在“綠色環保既是道德標準又是經營負擔”的糾結中,如何將綠色環保這一抽象概念轉化為企業的利潤來源,從而實現道德與經營的知行合一?
三是,在競爭激烈、潛規則盛行的喧囂世界里,如何恪守內心的良知,在底線之上摸索出“站著掙錢”的辦法,進而形成一種“善有善報、寧靜崛起”的商業文明?
臺灣第一綠巨人
2012年6月,76歲的鄭崇華退休了。
氣氛凝重的臺達股東大會上,人們感慨地發現,倘若拋開一切功名,性情和藹的他,跟臺灣電影里的鄉下老伯并無二致。
然而,在臺灣產業界,他卻是名副其實的綠巨人。
鄭崇華創立臺達的41年間,復合增長率高達35%。臺達從一個田埂邊的15人小工廠,進化為一個在全球擁有95個營業網點、41座生產工廠、55間研發中心、年銷售額高達70億美元的產業帝國。
事實上,在英雄輩出的臺灣商界,這段創業史算不得最令人驚嘆的傳奇。若論名氣與規模,相比同時代的宏碁施振榮,或是晚半輩的鴻海郭臺銘,鄭崇華都略遜三分。但若論民眾口碑,鄭卻是罕有的“人人都豎大拇指”的企業家,亦被稱為“最被低估的商業教父”。
這一反差的根源,在于其低調務實的經營風格,與身體力行的環保態度。
比如,他給臺灣的大學捐贈綠建筑,設立科研基金,卻只字不提自己和臺達,而分別以孫運璇和李國鼎的名字命名,以紀念這兩位被譽為“臺灣科技產業之父”的已故官員。
又如,環保電影《不愿面對的真相》上映,他一口氣買下幾千張電影票,遍贈業界伙伴。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宏達創始人卓火土和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等業界大佬,無不親自走進電影院。
臺灣第一綠巨人,說的其實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商業實踐。
上篇 善的邏輯
最被低估的企業家
鄭崇華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年輕時期由于戰亂,他只身從福建老家漂泊到臺灣念書。臨別之時,父親再三叮囑:務必專心讀書,不可妄言政治。
此后,父親的囑咐與陌生的環境,讓鄭崇華變得內向,并一頭扎進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學的世界。在那些寂寞的夜晚,少年鄭崇華經常躺在學校操場上仰望滿天繁星,思考一些諸如“宇宙究竟有多大”、“地球還能存在多久”等終極問題。
回憶起這段歲月,鄭崇華對記者說:若非家庭條件所限,他必定會成為一名科學家。
這種骨子里的科學家情結,后來演變為臺達埋頭于品質與技術的苦干作風,使鄭崇華與郭臺銘的代工神話、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區別開來,亦成為臺達一次次搏擊產業浪潮,在各大IT品牌廠商背后低調崛起的潛在邏輯。
創立臺達的1971年,鄭崇華35歲。此時的他從臺灣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后,已經先后在亞航儀器部和美國TRW公司工作了10年,不僅接觸了先進的電子科技,還積累了工廠生產管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