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登上新增裝機量全國冠軍寶座后,2012年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下稱金風科技)以2521.5兆瓦的新增裝機量繼續領跑;聯合動力則超越華銳風電 (601588.SH),成為中國風電亞軍。
部分接受采訪的風電人士稱,金風科技的市場地位
在港股上市說明會上,武鋼曾謙稱:“金風科技市值雖然超過維斯塔斯,但我們在國際化、研發水平、行業經驗、企業管理等方面,仍有許多需要向維斯塔斯學習的地方。” 是否需要港股上市,金風科技管理層意見并不統一,鐵三角中有兩人并不支持。彼時,華銳風電計劃“A+H”上市,而金風科技只是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這讓金風倍感壓力。 最終,武鋼用“稀釋三峽新能源的股份”的理由說服了管理層。按照《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凡是發行股票含國有股的公司,必須將10%國有股劃入社保基金。這將削弱第一大股東三峽新能源對金風科技的控制力。 內部人士介紹,金風科技港股上市后,鐵三角制衡機制開始褪色。武鋼兼任CEO,但CEO和總裁的邊界,一直難以真正劃清。武鋼開始插手總裁郭健的日常管理事務,有時直接指派工作,“郭卻經常最后一個知道”。 “港股上市后,武總變了。以前去拜訪客戶,對方夸贊金風科技時,他總是特別低調謙虛。但現在客戶請他給點建議,他會毫不客氣地指點一番”。金風科技一位中層干部說。 集董事長和CEO于一身的武鋼,使總裁郭健的角色更像一個COO(首席運營官)。 但COO的責任,其實是常務副總裁李玉琢在承擔。一時間,郭和李置身于一個似乎什么都能管、但又什么都管不上的尷尬境地。 “武總像一個大家長。”金風科技一位前員工評價說,不論多大的事情,武鋼喜歡親自定奪。 武鋼表示,自己每天工作常在10個小時以上,但要求員工強制休假,“用一個人的加班,來換取其他員工的休息”。而這種犧牲精神,卻被一些下屬解讀為不肯放權,對下級不信任。 2011年,風電行業外部環境惡化,經營壓力讓武、郭二人的分歧凸顯。 “他們的傷害是互相的。”接觸過兩人的風電行業人士稱,他們出發點都是為公司好,但做事思路完全不同。光伏逆變器制造、薄膜太陽能乃至柴油回收等多元化項目,武鋼都愿意大膽嘗試。郭健更看重戰略的可執行性,并不同意武鋼的“創新行為”。 2011年,李玉琢因“身體原因和工作壓力”,選擇了退休;郭健隨后淡出金風科技。2012年,郭健返回新疆出任金風科技麾下的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今年元月上任的總裁王海波39歲,是金風科技年輕的創業元老,歷任金風科技營銷中心主管、營銷中心主任、投資發展部主任、天潤新能投資公司(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等職。但這樣的履歷,在許多人看來,無法起到郭、李二人曾經的平衡作用。 郭李離開后,武鋼在金風科技的地位如日中天,一位去職的金風科技前中層人士感到公司氣氛的變化。開會時,“經常是武總發言完后,會場鴉雀無聲,沒人提出異議”。 業內對金風科技的評價多為“穩健,踏實”。但一位金風科技內部人士說,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相對于華銳風電的冒進,“金風科技當然是穩健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