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登上新增裝機量全國冠軍寶座后,2012年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下稱金風科技)以2521.5兆瓦的新增裝機量繼續領跑;聯合動力則超越華銳風電 (601588.SH),成為中國風電亞軍。
部分接受采訪的風電人士稱,金風科技的市場地位
技術路線隱憂 與郭健同日去職的金風科技總工程師崔新維,是2006年12月正式加盟金風的。此前,其是兼職顧問。 2006年2月,國家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各大發電企業開始跑馬圈地占領風場,兆瓦級的風機市場陡然啟動。 此前,金風科技的主打產品為0.75兆瓦機型,并無生產兆瓦級風機的能力。而華銳的1.5兆瓦風機,已經在2006年6月下線。華銳采用“雙饋”技術,其齒輪箱需要定期維護,但其穩定性強,造價低,在市場中占據主流地位。 金風科技開始奮力直追。其1.5兆瓦的機型,選用了少見的“直驅”設計,不需要齒輪箱,由風輪直接帶動發電機轉子旋轉,不會有齒輪箱的機械故障,切入風速低,發電效率高,大規模并網后容易體現其穩定性和經濟性。 但其弊端是造價高,工藝復雜,還要耗費大量稀土制作的釹鐵硼。另一個長期隱憂是,直驅機型體積較大,不利于大型化。 2006年12月,金風科技承接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即3兆瓦的半直驅式變速恒頻風機的研制。 這是中國風電企業首次自主研發一項新型風電技術。彼時,科技部撥款1000萬元,金風科技投入約2000萬元,項目由崔新維負責。 “半直驅”設計理念,是對“雙饋”和“直驅”技術進行折中,使用故障率很低的簡便型齒輪箱。這樣,發電機體積遠小于直驅機組,而釹鐵硼使用量只有直驅機組的五分之一,大幅度降低成本。 2009年10月,金風科技在達坂城風電場豎起了第一臺半直驅樣機,發電效率和可靠性較高,但造價昂貴,且機組外形較大,吊裝和運輸很不方便。這臺半直驅樣機在2010年以99%的可靠性在運行。 金風科技部分高管認為,樣機只是一個試驗品,主要是為了證明其在技術上的可行性,所有零配件都使用了最好的產品,導致造價昂貴,“但不斷優化后,缺點可以克服”。 但反對意見認為,半直驅使用齒輪箱,與金風科技此前宣傳的主流技術路線發生矛盾。“將來在產品宣傳上怎么說?說齒輪箱好還是不好?” 一種內部說法是:金風科技為解決技術知識產權問題,收購了德國VENSYS公司作為金風科技的技術提供方。VENSYS的技術人員擔心金風科技掌握半直驅技術后,會放棄直驅技術;而金風科技高層也擔心VENSYS技術骨干流失后,VENSYS會失去其價值所在。 一位風電業界人士評價,金風科技喜歡別人把它稱為“直驅永磁之父”,實際上是好面子。 是堅持只做直驅永磁技術,還是直驅永磁為主、半直驅為必要補充?若未來風機進一步大型化,直驅技術的表現會非常不利。 爭論不休時,武鋼未明確表態。“研發人員泄了勁,樣機的優化工作沒有繼續推行下去”。 2011年,稀土價格大漲,金風科技面臨巨大成本壓力。同年10月在金風科技高層會議上,崔新維提出,半直驅機組稀土使用量很少,應該將擱置的優化工作繼續下去。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最后由武鋼作總結發言,“什么都講到了,但到最后也沒有提出問題和解決辦法,不了了之”。一位與會人員回憶。四個月后,心灰意冷的崔新維和郭健一起離職。 類似的事不止一個。2007年,金風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意向書》“擬投入募集資金”一項中承諾向“檢測實驗室建設” 項目投入資金4000萬元。事實上,該項目是金風科技向科技部上報的一個實驗室項目。 立項后,金風科技方面開始做計劃方案并向股市募集資金。一位參與項目建設的人員回憶稱,“計劃非常詳細,建什么樣、地點在哪兒,寫得很清楚,按照這個方案,兩年做完綽綽有余,結果過了四年才完成。” “幾千萬元的研發項目、建設實驗室項目尚如此,其他小事就更多了。”一位離任高管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