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模式的可持續性,即使僅僅在理論上,也難以自圓其說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2013年3月刊
原文標題:《自產自銷困局》
作者︱吳軍杰
從上游硅料、
多位光伏業內企業家均表示,對于光伏上游制造業企業而言,投資下游電站市場,大多都屬于無奈之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老總對《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說:“我是制造業出身,產品制造才是我的優勢,我根本不想去投資電站。可現在產品利潤本來就已經很薄甚至為負了,卻還要面臨客戶動輒十幾個月的賬期,以及這樣那樣的苛刻的付款條件。那我為什么不自己去投電站呢?至少,我可以把應收賬款的風險控制在自己手里。”
就近期本刊記者與業內企業的交流來看,有類似想法和做法的企業,不在少數。
斷臂求生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開始拋棄制造業,以換取資金和空間來支持經營向下游光伏電站市場進軍的轉型。
據報道,航天機電(600151) 去年10 月起就開始甩制造業“包袱”。2012年10月19日,航天機電及全資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持有的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25.13%的股權和4.57%的股權。進入2013年,航天機電轉讓旗下光伏制造業資產的動作并未停止。2月20日,航天機電掛牌轉讓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股權。資料顯示,內蒙古中環光伏主要從事多晶硅及下游產品硅棒( 錠) 和硅片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和研發。
但是,作為資金密集型投資項目,下游光伏電站市場對資金更為渴求。
據蘇維利介紹,由于國內光伏電站的諸多不確定性,國內銀行等金融機構并不認可光伏電站具有資產融資抵押的能力。因此,“在這樣一種信貸模式下,多數投資光伏電站的企業只能以別的資產來向國內銀行抵押貸款。無奈投資電站的光伏制造企業,也只好以自身制造業資產去銀行抵押為電站項目融資。”在蘇維利看來,這個模式根本沒法持續。
眾所周知,制造業的經營特點是保持快速且持續的現金流,其現金流流動周期越短,則經營越健康。對于現金流普遍較大的光伏制造業來說,更是如此。
蘇維利表示,對于已沒有選擇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不是不可以投資電站,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相對于下游電站市場對資金的龐大需求,上游制造業資產的抵押能力非常有限,控制不好就會危機上游制造端的生存。”超日太陽的例子,似乎佐證了蘇維利的警告。
而據媒體近日報道,江蘇陽光集團旗下控股公司海潤光伏(600401),遭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大幅暴跌,很有可能將江蘇陽光集團拖入最高可達10億元的“利潤承諾”黑洞中。
蘇維利認為,對于以自身資產擔保融資來投資電站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盡快釋放擔保改善自身資產負債率,是必然的選擇。“釋放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賣掉電站。”蘇維利說。
可是,賣掉電站,又談何容易。
諸多光伏電站投資者心目中最理想的電站買家,要么是國內“五大四小”的發電集團,要么是一些有實力也有意進入光伏發電領域的央企或地方國企。
本刊記者早前曾就此問題采訪一位五大電力集團西北某區域公司的總經理,誰知問題尚未問完,對方就搶過話頭回答道:“我憑什么要買你的電站?是你建電站的能力比我們還強呢?還是你投資的電站成本比我們低、性價比比我們要高?”
他進一步對本刊記者坦言,無論是搶占優勢資源和拿項目“路條”,還是投資能力、電站建設能力以及建成后的并網能力,“我們哪一樣比你差?或者說,你哪一樣能夠超過我?”
寄希望于賣掉電站獲取投資收益的投資者們,或許不得不回答上述問題。而對于以自產自銷模式來暫緩經營危機的上游光伏制造業企業,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吳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