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危機就像咒語般籠罩著整個光伏產業。企業虧損、項目停產、國外“雙反”、債務違約……曾幾何時,國內風光無限的光伏產業如今卻與“危機”二字形影不離。
不可避免的是,一邊是整體市場的低迷,一邊是高額債務的壓頂,光伏產業的危機也
銀行支持:“保”與“壓”進一步明確 6月14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明確要求“鼓勵金融機構采取措施緩解光伏制造企業融資困難。” 郭田勇向記者表示,一邊是行業暴露的高風險,一邊是國家的政策導向,到底如何支持光伏產業,目前銀行還很為難。同時他也提出建議,在選擇客戶上,銀行應該選擇一些有潛力、研發能力強的企業進行支持,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然而在實踐中,銀行對光伏企業的辨識及選擇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即便是龍頭型企業,也存在較高風險。就在今年年初,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無法歸還到期債務,被依法裁定破產重整。尚德的教訓或將迫使銀行在支持光伏企業上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作為新興產業,光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幫助。有業內人士更是表示,未來銀行對光伏的態度,仍決定著行業的發展態勢。那么銀行應如何支持光伏產業? 內蒙古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苑德軍表示,《意見》中提到“金融機構要繼續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做優做強,對有市場、有訂單、有效益、有信譽的光伏制造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根據光伏產業特點和企業資金運轉周期,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信貸準入可達標的原則,采取靈活的信貸政策,支持優質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支持技術創新、兼并重組和境外投資等具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對于銀行來說,指向性明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從《意見》中,一些專家也看到銀行支持光伏企業的突破口。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泰證券(60168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向記者表示,按照國家政策導向,對于國家禁止建設的、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光伏制造項目以及盲目擴張產能的項目,銀行應不予貸款或進一步壓縮原有貸款規模,而對企業的重組并購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金融風險 如影隨形 光伏產業帶來的金融風險就在眼前。7月1日,天威保變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兩筆貸款發生逾期違約。而據記者了解,作為光伏行業多晶硅龍頭企業的天威硅業一個月內已經連續三次出現貸款違約行為,違約金額超過2億元。而在此之前,天威硅業巨虧3.5億元,負債率高達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