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賢對近期陽光電源節節攀升的股價顯得并不激動。面對已經擁有的幾十億元財富,這位帶有學者氣質的民營企業家顯得淡定而凝重。
“早知道這么難就不出來做企業了。”作為合肥工業大學的一名教授,曹仁賢16年前離校創業時,并沒有預見到光伏行業是如此跌宕起伏。
“作為本土光伏產業領頭企業,陽光電源在合肥光伏產業招商引資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做光伏電站必須用到逆變器,陽光電源可以看做是一個樞紐,很多知名光伏企業都與其聯系緊密。從某種角度講,陽光電源及曹仁賢對合肥光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合肥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文松告訴記者。 十年等待 “創業之初我就考慮,如果做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很長時間內肯定毫無優勢可言,要做就做把技術、專業真正投入應用的公司。”曹仁賢按照這種思路在光伏產業鏈上選擇:多晶硅太過于專業,電池組件技術投資生產門檻不高,而做光伏電站國內還沒有市場。 曹仁賢最終鎖定了逆變器。逆變器本身技術很簡單,但其中涉及微電子、新能源、半導體等多種技術,要想做出特色并非易事。 創業初期,陽光電源生產的逆變器只能用于小范圍市場,比如西北地區牧民家的電視機、衛星接收機的供電、部分村莊供電。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其業務范圍逐步延伸到工業、通信領域,包括南疆鐵路、青藏鐵路等。 2002年,陽光電源迎來公司的第一次轉型機會,承擔了國家“送電到鄉”工程,為西部不通電地區送去太陽能電力。第二年,陽光電源憑借技術優勢,研制出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并網逆變器,這臺逆變器至今仍在穩定地運行。憑借這一成果,陽光電源前面的路似乎順利了些。 當時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國外開始大面積應用并網系統,這是陽光電源一直夢寐以求的機遇。然而當時國內電力系統體制相對保守,雖然他多次試圖說服電力部門,但都沒有成功。 無奈之余,曹仁賢只能把目光轉向國外市場,著手向國外出口逆變器。通過幾年的探索,到了2009年,陽光電源的逆變器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幾乎是只要能做出來就會有人要。”曹仁賢如此描述當年的情形。 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大家對國外市場認可程度高,而國內當時對于技術的認知度明顯不足。歐洲的市場門檻很低,技術門檻卻是最高的。“技術門檻恰恰是我們能克服的。”曹仁賢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