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格并不占優的情況下,如何增加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則可能需要圍繞提升產品的性價比、附加值等來做文章了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張廣明
受配額以及價格提高等因素影響,中國對歐光伏產品出口正遭遇
而根據相應的配額分配方案,65%的份額按照企業對歐盟出口光伏電池組件占我國對歐出口光伏電池組件的份額進行分配;25%的份額作為鼓勵和重點支持份額,分配給參加行業抗辯企業,剩下的10%將優先用于扶持出口規模較小企業。其中,65%的份額已經分配完畢。 數據同時顯示,今年上半年,歐洲安裝量為5.13GW,中國對歐洲的出貨量為4.3GW, 下半年剩下的額度只有2.7GW,這也意味著1.75GW已經分配到了相應的企業名下。 英利集團銷售總監趙澤林則透露,英利集團的配額已經下發至公司,能拿到10%,也就是0.7吉瓦。而這個配額量已經是參與分配配額的90多家中國企業中最大的一份。 有光伏業內人士則表示,目前歐盟市場不景氣,0.56歐元/ W的價格,相較于臺灣、馬來西亞的光伏組件沒有優勢。 因此,現在大家都沒有用完配額。而配額的大量使用可能要等到10月份。 會否淪為“雞肋” 由于數量以及價格方面的限制,對歐盟市場的悲觀因素開始蔓延,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企業而言。 民生證券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表示,受光伏電站收益率下降影響,歐洲開始減緩甚至放棄大型電站的建設;中小型的屋頂項目雖然還有7%的基本收益率,但是分布廣泛,必須走分銷渠道,由于不能進行證券化,也不能貸款,有的企業感覺可做可不做,做了也沒意思。 不過,從當前光伏行業的現狀而言,保持持續的現金流將是企業得以繼續生存的前提。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市場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趙澤林則表示,對于英利而言,歐盟也是出口占比最大的市場。去年,歐盟市場出口占比62%,約為1.45吉瓦。今年,預計歐盟出口占比會下降至40%,但仍比美國和亞非拉美等新興市場分別高出一倍左右。歐盟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對于取得配額的企業而言,當務之急則是在價格已經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如何保持住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