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各地推出的相關扶持政策已經更加務實。制造業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則主打應用牌;而相對不發達地區,則圍繞諸如光伏產品檢測、EPC等服務業等進行布局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原文標題《地方的突破》
 
不過,礙于一些現實因素,一些地方新政在最終落實方面仍顯得較為籠統和粗糙,這也令其后續運行效果或將大打折扣。 比如,有的地方雖然已經將光伏電站與節能減排相掛鉤,但仍然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解決現有難題的措施,包括初始建設資金來源、合同能源管理等。而如何將二者有效的對接, 則無疑需要新的商業模式。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近期召開的相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探索適合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商業模式和開發模式?梢灶A見, 能否創新商業模式,將成為打破現有光伏終端應用圈子參與過窄的重要一環。 分化的地方新政 在國務院出臺促進光伏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后,一些地方的配套措施也陸續出臺。 近日,浙江省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光伏應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出多項措施來促進光伏業的發展。 根據浙江省的目標,到2015年,全省確保新建成2000兆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00兆瓦裝機規模。 上述意見稱,將以推廣光伏應用為抓手,以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為導向,在屋頂發電、光伏照明、地面電站等領域實施“百園千項萬戶”工程,即在百個產業園區全面推進光伏應用,組織千項兆瓦級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推廣萬戶家庭屋頂光伏發電。 除了浙江之外,上海也推出了類似的措施。 與浙江相比,上海此次新政的重點顯然不在光伏應用方面。根據公布的政策細則,上海將重點發展以下方面的光伏應用,包括光伏電池生產裝備、新一代光伏電池技術、光伏現代服務產業等。 盡管也提到將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和綜合示范應用,但所定的目標卻明顯要小得多—— 2015年全市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50MW。 其實,綜合以往的信息來看,某種程度上,光伏行業仍然是一個地方色彩很濃的行業。盡管在此次出臺的新政中,受制于國務院禁止地方保護的規定,諸如享受本地財政補貼的項目要優先應用本地產品這樣較明顯的條款已不見了蹤影,但從大的角度看,仍然沒有跳出這一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