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富足的陽光資源吸引了八方來客頻建大型光伏發電站,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幌子下,上演著政府與企業、發電與并網、地方保護與公平競爭的博弈棋局
內蒙古像一片葉子橫在中國的北方,阿拉善恰如葉子的梗。賀蘭山西麓,這根26萬多平方公里的葉梗被戈壁沙
“來的企業中,有被我們拒絕走的。”李忠茂說,“有意向的企業很多,不能誰想來就來,來了沒有地方建設,建設后并不了網都是問題。這需要規劃。”在李忠茂看來,央企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在當地投資建設電站是實實在在的,而部分民營企業,簽訂一個金額巨大的戰略合作協議后就沒了下文,并不是所有簽訂協議的企業都能夠讓項目落地。 愛康科技當年與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簽訂的投資額約28億元,土地使用面積約近500萬平方米的200MW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協議就沒有落實。有消息稱項目已經轉讓,截至2013年年底,阿拉善并網的光伏電站中并沒有該項目。 各種忙于上馬的光伏電站項目背后,是全國光伏電站裝機量的快速增長。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13年底,中國累計光伏電站裝機約10.8GW,其中青海3.21GW、甘肅2.83GW、新疆1.28GW、寧夏1.26GW、內蒙古910MW。國內專業光伏市場研究機構Solarzoom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以及正在開發建設的光伏項目總量達到130GW。 與此同時,并網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棄光限電問題,已經受到了國家能源局的重視。 去年10月底,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將從原計劃的10GW上升至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GW。光伏電站裝機量的增加已經在行業預料之中,而其中的一張附表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該表對2014年擬建設光伏電站規模提出了初步安排,其中河北、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被加上了括號,該文件特別標注,在不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下,括號內裝機量才有效。這意味著,一旦這些地區出現棄光限電現象,將不能再申請新的裝機項目。 阿拉善的愿望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阿拉善主管經濟的政府部門領導看來,已經建成的光伏電站并沒有明顯拉動當地經濟。 一個10MW的光伏電站只需要7~8個人,其中3個技術人員、4個日常勤雜人員,且技術人員通常是發電站從外聘請,這對于當地的就業無法明顯改善。此外,光伏電站作為招商引資項目,按照當地政策將給予所得稅“三免三減”(三年免征、三年減征)的優惠,而一個10MW的光伏電站占地20萬平方米以上,占用時間長達25年,這讓地方政府覺得不很劃算。他抱怨說,建設電站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的沙漠,如果能夠加以開發利用也能有經濟效益。 正是出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慮,阿拉善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全盟風電和光電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使光伏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當地除了規劃建設光伏電站之外,還將在現有的多晶硅產業基礎上,形成“硅材料-光伏電池-光伏發電”產業鏈。 當年把光伏產業帶到阿拉善的鋒威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為了促進就業,當地扶持已經停產近一年的鋒威多晶硅項目重新開工,并支持其在穩定多晶硅產能的同時,盡快上馬多晶硅切片、太陽能組件、光伏電站等項目,同時建設5G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