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思想家,我是實踐者。我和他玩笑,說我做得比他說的還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有英文版時,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書中的觀點觸動。
在曾經的一次視頻對話中,現場主持人向視頻中的里夫金這樣介紹李河君:這
“他是思想家,我是實踐者。我和他玩笑,說我做得比他說的還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有英文版時,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書中的觀點觸動。 在曾經的一次視頻對話中,現場主持人向視頻中的里夫金這樣介紹李河君:這肯定是在中國買你著作最多的企業家。9月初,里夫金第一次來到中國,便登門造訪漢能總部。二人終得相見,便有了前面的那句話。 “反思在新能源領域的從業經驗,里夫金關于工業革命的判斷越來越讓人信服”。一年之后,記者再次對話李河君。李河君依舊談笑自若,甚至開口就是企業家精神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這般宏大的命題。 “企業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略能力和前瞻性,但很多人做不到。如果只是作為跟隨者,對于真正的商機首先是看不到,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終是來不及。”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的光伏企業正經歷著最冷的寒冬,而李河君則出手了三個引業界矚目的收購。 漢能先后將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和Global Solar Energy三家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收入囊中。 在李河君看來,全球新能源產業在歷經多年的跌宕發展之后,行業里的不少人還是沒有完全摸透其趨勢和本質,“需要到市場一線去摸爬滾打一下,到聽得到炮聲、看得到硝煙的地方去。不能總是閉門造車,然后弄出個研究報告和規劃什么的”。 三年前,在水電領域“悶聲發大財”的李河君突然以“黑馬”姿態殺入光伏,其選擇了很多企業繞行的太陽能薄膜技術路線,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砸下重金“跑馬圈地”。伴隨漢能在光伏產業下行周期里的迅速崛起,圈里圈外的各種議論和質疑從未間斷。 “我們前后投入大概300億元左右。在產業低谷殺入光伏,有人會認為是個笑話。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就像股市一樣低買高賣,等我們兩三年后產能完全釋放時,正好踩在了市場的點上”。 如今,漢能已手持7項薄膜技術,并建成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等9個薄膜電池生產基地,產能達到3GW,超過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的2.8GW,成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和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 除了光伏,漢能還坐擁600萬千瓦水電和131兆瓦風電,李河君的清潔能源帝國初具雛形。但這遠遠不是漢能“理想國”的全部,在太陽能薄膜領域實現至少1000萬千瓦的產能,將漢能一步步打造成萬億市值、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才是其終極目標。 盡管外界總稱李河君是“新能源狂人”,但李河君始終只有一句話應對:“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我始終就做一件事——發展可再生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