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思想家,我是實踐者。我和他玩笑,說我做得比他說的還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有英文版時,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書中的觀點觸動。
在曾經的一次視頻對話中,現場主持人向視頻中的里夫金這樣介紹李河君:這
光伏產業一刀切 在過去20多年里,禿頂、唇上留著小胡子、目光深邃的沃頓商學院教授里夫金,顛覆了前人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觀點。 里夫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能源革命和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這是一場能源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而催生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變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以氫的形式)、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共同構成新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 實際上,2006-2012年間,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年復合增長率仍高達19%,2012年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性投資已達到2687億美元。其中,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從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長10倍以上。 在公開場合,里夫金也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應用領域的不斷突破,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并帶領亞洲及世界進入下一個偉大的經濟時代,從而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 “我們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再是一個輔助性產業,而是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漸替代傳統能源。”李河君告訴記者,他對里夫金的觀點做了延伸解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光伏革命,而柔性化、薄膜化是全球太陽能發展總趨勢和方向。 “太陽能發電是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這就像植物利用葉綠素做光合作用一樣直接簡單,是人類對能源的終極利用方式”——這種革命的顛覆性,除了能源利用方式外,更大的特點是可以突破舊的能源利益格局,并為全球的能源變革提供了無限的市場可能。 由于過去,中國企業只把光伏電池作為一種出口產品,而沒有上升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在國內擴大運用。結果,用本土的高耗能和出口的低價位支持了歐洲能源變革,卻最終換來了當頭悶棍。 讓李河君不爽的是,當歐美雙反到來時,國內又不懂得光伏電池有晶硅和薄膜兩種產品的區分,做出“光伏產能過剩”的以偏概全的判斷,導致金融機構一刀切地給光伏企業“斷奶”,“這就等于,別人打傷了我們的左手,我們又自捆右臂”。 不過,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行業轉暖的跡象逐漸顯現。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上半年,A股太陽能板塊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實現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長5.4個百分點。同時,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2萬元。雖然這一數字仍稍顯“微不足道”,但相較于2012年上半年的虧損3.6億元,可謂“咸魚翻身”。 有研報認為,在此輪產業洗牌中,70%的晶硅企業將可能被淘汰。而光伏產業在經歷第一波的發展和洗牌后,一場“葉綠素式革命”的好戲可能才剛剛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