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光伏行業的自律也應該跟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光伏終端應用作為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自身的規范和標準必須達到其應有的水準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文︱榮劍
搶裝,即意味著趕工。在工程建設中,趕工,往往就會不顧客觀條件趕進度、壓工期,很容易出現邊設計邊開工、重大設計變更不規范、工程質量管理不嚴等問題,給工程安全和長期質量帶來隱患,使得“安全、質量”成為空談、現場監理成為虛設。 光伏項目會不會成為又一個“形象工程”? 在中國,“形象工程”往往會成為“豆腐渣”工程的代名詞。
技術進步 從本質上講,光伏仍然是個技術不斷更新的新興行業。在不斷增長的裝機背景下,如何給新技術留存發展空間,或許是光伏從業者和政策決策者都需要認真考慮和面對的事情。 在組件價格占總項目造價50%~60%的情況下,多晶硅組件因其優良的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這無可非議。但是,新技術因其無力進行必要的市場示范以獲得技術成熟和成本降低,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薄膜和聚光以及光熱發電,因技術處于發展階段,暫時無法進行有效的市場競爭。 單晶硅也存在類似問題,國內項目往往多采用多晶硅組件,而從性能和長期穩定性看,單晶硅組件應該更有優勢。 跟蹤支架則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技術。在國內早期的光伏市場推廣中,把沒有機械傳動部件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一個優勢大力宣揚。但是,跟蹤器的技術也在日益成熟,國外的大型電站已大量使用跟蹤器。在光伏組件轉換效率一定和不同的地理條件下,不同形式的跟蹤器能夠提升10%-30%的發電量。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等到國外技術成熟后我們再搞引進,付出的不僅是高昂的引進成本,還將因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而失去市場話語權。
項目貸款 在光伏項目建設中,聽到比較多的是:政策雖然不錯了,建設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了,投資回報率也相當好了,為什么還是不容易拿到銀行貸款? 光伏項目以發電為單一收入來源,資金回報期比較長(一般在10年左右),銀行3~5年短期貸款的還款要求顯然與項目的現金流不相匹配,而能夠提供10年以上長期貸款的銀行卻少之又少。加上銀行往往要求土地抵押、項目母公司信用擔保,而不能以項目本身擔保,又憑添了貸款難度。 這個問題在分布式項目中尤其突出。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銀行、電網、保險等多方面的配合,而多部門的協調向來是中國各類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痼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