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應該迎難而上,克服各種困難,逐步完善政策支持水平,逐步完善和提升產業的素質,使得光伏發電走上一條光明大道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文/彭立斌
在霧霾重重的環境壓力之下,光伏發電作為驅散烏云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應該迎難而上,克服各種困難,逐步完善政策支持水平,逐步完善和提升產業的素質,使得光伏發電走上一條光明大道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文/彭立斌 在霧霾重重的環境壓力之下,光伏發電作為驅散烏云、改善生存環境的救命稻草被行業內外人士熱捧和追求。2013年8月,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出了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全面政策,使得這個行業更是成為各種資本競相關注的焦點。 在年初制訂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時候,能源局的領導和專家們煞費苦心,在充分考慮電量消納的情況下,制訂了地面裝機6GW和分布式裝機8GW的目標。從一季度的情況看,這個目標形成了地面裝機超熱而分布式裝機嚴重遇冷的尷尬局面。 雖然政府倡導各個相關機構和企業對光伏產業大力支持,但是經過近10年的產業動蕩,相關機構對光伏業的思考和風險意識越來越成熟。而金融業成為了很多行業專家指責光伏裝機目標難以完成的最大目標。 筆者并非金融界人士,但是對于某些業內人士把目前分布式發電停滯不前的原因歸咎于金融界并不認同。我個人認為,在光伏行業通過各種渠道呼吁金融支持的時候,政府和光伏企業應該反省,為什么金融業對光伏這個既有前途又能為人類造福的產業如此遲疑和觀望? 對于光伏發電產業,無論是地面電站,還是分布式電站,金融業遲疑不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地面光伏電站 雖然目前地面電站的財務模型很好看,但卻存在致命漏洞。我相信,西北一般的地面電站就財務預測而言,都要比傳統發電行業要好。遺憾的是,這些財務模型沒有一個計算了電站運營過程中的限電損失。如果按照投資預測可以得到資本收益率15%的回報,目前西北各省每年結構性限電和故障性限電只要達到10%,這個回報測算就需要重做。最要命的是,和傳統電源點不同的是,光伏電站的價值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每年是逐步減值的。也就是說,同樣裝機容量的傳統電源點,在5年以后可以賣出同樣的價錢。但是光伏電站在5年之后,由于技術發展的原因,除了收費權和電價還保留一樣的價值,就電站本身而言的設備基本上都屬于淘汰設備,根本沒有完整變現的可能。 迫于現金流的強大壓力,部分企業以次充好,將無法銷售的設備傾銷到光伏電站,然后利用銀行貸款套現生產成本。這也是呼吁金融支持的呼聲以光伏發電設備企業為主的重要原因。但是,金融界在完善貸款調查體系的支持下,被欺瞞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因為這些電站的長期質量是很難得到保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