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公布材料顯示,包括德國太陽世界(Solarworld)在內的歐盟光伏生產商指責中國光伏企業通過日本、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地轉口,規避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的高額稅率。據此,歐盟光伏制造業擬于今秋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反規避調查申請。
“前兩年簽訂的協議使得中國光伏產品在歐美國家賣不動,所以企
日前,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公布材料顯示,包括德國太陽世界(Solarworld)在內的歐盟光伏生產商指責中國光伏企業通過日本、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地轉口,規避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的高額稅率。據此,歐盟光伏制造業擬于今秋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反規避調查申請。
“前兩年簽訂的協議使得中國光伏產品在歐美國家賣不動,所以企業通過第三國轉口貼牌,來規避這個協議。”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記者說道。
歐盟自2012年開始對中國出口光伏產品發起大規模雙反調查,由于該案涉及利益巨大,最終以“價格承諾”的方式達成協議。數據顯示,中國有121家光伏企業與歐盟簽訂了價格承諾協議,規定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每年總量不得超過700萬千瓦,價格不得低于每瓦0.56歐元。其他沒有簽訂協議的中國光伏企業將被征收27.3%-64.9%不等的反傾銷稅。
“反規避相當于是堵住此前協議的漏洞,做了規避措施的企業將會受到影響,至于其他企業,要看具體的歐盟對規避的界定。” Solarbuzz首席分析師廉銳告訴記者,由于所需費用疊加后成本和協議價格相差不多,真正通過規避的形式轉口歐盟市場的企業并不多,打擊面還是比較小的。但是,如果歐盟把正常的海外代工企業都算進反規避,那么打擊面就十分巨大。
其實,是否構成反規避,世貿組織早已有一系列細則規定。簡單來說,就是看在第三國生產基地里加工的程度。例如豐田汽車在中國的工廠生產的汽車也有出口美國的,但制造的大部分工序都放在了中國,即使有貿易壁壘,也不構成規避。而如果有些企業把成品運到第三國所謂的生產基地,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分揀、包裝,產品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然后出口到有出臺傾銷政策的國家,則很可能構成規避。
“歐盟光伏產業的反規避調查申請應該還處在材料準備階段,是否立案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審核。”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內部人士表示,鑒于前一次中歐光伏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各大光伏企業有必要提前做好準備,以降低風險、減小損失。
全球太陽能面板供大于求的局面開始轉變,光伏企業的春天似乎近在眼前。
據外媒報道,今年全球太陽能面板需求有望增加29%左右。光伏產業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陽能面板短缺,或迎來2006年以來的第一個缺口。這將扭轉全球產能過剩引發的長達兩年的光伏產業萎靡。
利率也直線下降,許多光伏企業紛紛陷入虧損境地。2013年,曾經中國最大的光伏生產制造企業無錫尚德就無奈宣布公司實施破產重組。銀行業去投資太陽能。
對于如此規模市場,一旦美國商務部認定中國光伏企業存在傾銷行為,則將對中國光伏產業出口的產品課以重稅,這無疑也將對中國光伏生產企業產生不良影響。
7月25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初裁結果稱,初步認定從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進口的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其中中國大陸產品的傾銷幅度為26.33%~165.04%,臺灣地區產品的傾銷幅度為27.59%~44.18%。而最終結果將視2014年底和2015年初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裁決決定。
不過,此次“雙反”調查中,中國臺灣地區出口的光伏產品也遭到美國商務部調查,而這也將對中國大陸企業進口中國臺灣地區電池片生產組件以規避雙反的生產方式產生影響。
光伏企業業內人士表示,如果產品經由臺灣繞道的方式被堵死,中國大陸太陽能企業恐怕會失去美國市場。業內人士估計,此次第二輪“雙反”或將導致30億美元的行業損失。
利率以及運營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上漲,其中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7.7%漲至22.6%,運營利潤率則由去年同期的8.8%漲至10.3%。
而不僅僅晶科能源,近年來中概股中多數光伏相關企業也逐步扭虧為盈,其中光伏組件出貨量位列全球第一的英利(YGE.NYSE)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虧損額較去年同期出現大幅下降,由虧損6.118億元人民幣縮窄至3.38億元左右。而昱輝陽光(SOL.NYSE)也重歸盈利軌道,毛利率達到14.7%,超出市場一致預期。
針對美國“雙反”調查可能給公司業績帶來的影響,英利表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市場的發貨量已經占公司總發貨量的53%,而美國市場只占其總發貨量的20%,并且今年這一比例預計將下滑至16%。因此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利好政策的不斷出臺,相關光伏企業的銷量還將繼續增長,而中國的增量或將能夠彌補部分企業出口量的下滑,對其公司業績影響或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