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不是媒體第一次宣稱中國的光伏產業正在歷經“寒冬”了。美國商務部不久前公布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認定從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所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將向相關產品生產商和出口商征收保證金,我國多家A股市場上市企業“中槍”。 中國商務
即使是專利實力較強的橫店集團東磁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提交的375件中國專利申請中,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就達到了229件,占比超過60%。 謀對策:依靠知識產權 在采訪中,記者從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處證實,就在光伏產業為應對此次美國的反傾銷調查而忙碌的時候,在地球的另一端,包括德國太陽世界在內的歐盟光伏生產商也正在準備申請材料,擬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反規避調查申請。應對“雙反”,已經成為了擺在中國光伏產業面前一道不得不跨越的溝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研究員孫娜表示,“雙反”調查可以作為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國光伏產業出口貨量搶市場,想要薄利多銷的理念。這種出口模式盈利效果有限,又容易遭遇貿易摩擦。作為技術密集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表,光伏企業必須實現無形資產的增值,也就是建立品牌、積累專利,才能使企業完成從“以價取勝”向“以質取勝”的過渡。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光伏產業核心技術領域涉及把輻射能轉換為電能,通過輻射進行電能控制的半導體器件,專門用于制造、處理半導體器件的方法或設備等方面。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壟斷了全球多晶硅料的供應,中國企業從國外購買硅料后,在國內加工成硅片、太陽能電池,最后組件封裝后再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模式使國內光伏企業承擔了產業鏈中高污染、高耗能的環節,抗風險能力弱、生產成本高。 在對目前光伏產業的專利布局進行深入分析后,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我國的光伏產業應加強晶硅提純等核心專利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注重冶金制硅工藝的原始創新和專利申請工作,同時防范薄膜光伏電池、染料敏化電池技術的知識產權風險,在上述技術領域積極布局外圍專利,最終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優勢。 李順德認為,縱使運用法律手段規避了“雙反”調查的影響,依靠價格戰的傳統出口模式也只能使光伏產品搶占了市場份額,卻不能獲得更多利潤。因此光伏產業應不斷創新,擁有更多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進一步樹立“中國智造”的高端形象,以此贏得一個可以創造品牌價值乃至長期創造收益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