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是最近一周互聯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言,15年前來美國要融資2百萬美金卻被30家VC拒掉的馬云,近期在美國給阿里巴巴路演時讓投資者排隊拐了18個彎,電梯等了40分鐘。招股書顯示,阿里IPO擬發售3.2億股,最多融資243億美元,對應的估值為1627億美元。  
端、圈、界,其實這三種流派之所以不同,不過是因為對其中的能源互聯“網”著力不同:需要互聯的究竟是互聯網,物聯網,還是電網、天然氣網?所以從傳統工業邏輯出發,這三種流派并不沖突,亦無輕重之分。但是從互聯網的角度打量,卻有著嚴重的先后之別。對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聯網產業來講,能源端的互聯網駕輕就熟,路由器/交換機/智能電表換個標簽就可出發;而奉行軟件至上素喜搶占用戶入口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界,能源圈的互聯網應用也如雨后春筍:分布式電站監控,電力大數據分析,售電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下能源互聯網在2030年所能到達的極限: · 人們會在平板電腦上手指輕劃就能把自家屋頂多余的光伏發電通過微信賣給附近準備給電動汽車停車充電的陌生人; · 每一個家用電器會根據能耗曲線設置最佳的開關時間并隨時遠程遙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隨時依據會議活動類型人數和實時電價進行動態調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裝的各種新能源發電設備可以通過程序由各國人民競拍投資自由交易; · 城市的整體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隨時依據天氣和事件變化進行需求側編排以實現最優; · 每件商品、每個活動、每個人都會頭頂一個碳排放狀態條并可隨時與周圍進行交易。 如此我們必然要問,如果未來的日子,人們的電動汽車、家用電器、屋頂光伏、電腦手機等等都變成互相聯網的一分子,如果未來每個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標和生活需求都能夠被打通變成數字化坐標,如果未來生活的每一秒鐘各種需求都能被積聚起來被導向最有效的生產供給,這種龐大的能源互聯網體系下,有哪種商業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終勝出,成為最終的森林之王? 就像當年風乍起時,人們最喜歡爭論的是:做B2B,還是B2C,C2C?是做硬件還是做服務?是免費還是做高端定制?是針對個人用戶還是企業用戶? 2003年5月,繼成立B2B網上交易平臺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集團于投資1億元人民幣創建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在這個時間節點,人們根本無法判斷阿里巴巴最后的成功是因為馬云的決策,還是19人高管團隊的團結,還是那千千萬萬不辭辛苦的店小二和快遞師傅。每個時代都會告訴我們同樣的答案,如果跳開模式和軌道的爭論,就會發現任何成功的關鍵實際上都是人。 人才至上,順勢而為。決定能源互聯網成敗的,恰恰就是是否有這么一群人; 他們既懂能源電力生產鏈,又懂互聯網商業模式;他們既能說服投資者砸錢推廣概念,又能說服消費者嘗鮮樂之融融;他們既可以雄踞神州,又可以隨時拉著推桿箱在世界各地與客戶溝通。所以不必問到底哪個模式才有前途,只需看看遠景目標是否契合人的需求。 可非常吊詭的是,能源互聯網的極限,就是把千百年來形成的生產順應需求這樣一個商業邏輯,轉換成為整合需求以優化生產達到節省資源這樣一個新的哲學體系。這一轉變與互聯網近十年近乎獨立的自由發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業耐性和創新勇氣,因此這一轉變很可能并非僅僅依靠出現幾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就能完成,也不是僅憑互聯網一隅的昂揚所能推動。 實際上,即使在互聯網世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如果再與能源圈里的各種巨無霸相比,這家公司的“成功”無論如何也要加上引號:年收不過100億美元,用戶不足5億。這離國家電網年收3000億美元,用戶超過10億的數據還十分遙遠,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實際擁有巨大資源和數據財富的能源系公司還遠未到達企業發展的極限。 那么在技術發展的極限之外,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極限?是體量甚大的石化電網企業們終有一天也會到紐約IPO市值超過萬億美元,還是這些企業最終可以做到無孔不入囊括生活生產的各個鏈條?又或者,這些巨無霸會被互聯網新貴們肢解吞噬,甚至收購重組? 到底,誰會是能源互聯網的阿里巴巴?誰會是能源互聯網里的馬云? 2014年,他一定在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名字。 【廖宇,在德國柏林電網公司調度中心從事新能源調度管理工作,曾經任職于國家電力公司蘇州供電局、西門子公司智能電網部全球項目管理中心,有近14年電力系統從業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