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發電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相信不會有人有異議。不錯,發電機讓電從被發現到被應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無限可能。自19世紀30年代電被應用時起,就帶來了一場新的能源使用方式,此后180多年的能源變革、清潔利用等,都在圍繞電展開。電的應用為多項發明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奠定了基礎,最近獲獎的LED
如果說,以往能源互聯的媒介是電網,那么,進入21世紀,能源互聯的媒介將是互聯網。我們的生活已因互聯網改變了太多,作為融合的媒介,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讓融合成為獲得諾獎的時代標志之一。 如同淘寶、微博、知乎等購物社交平臺一樣,能源互聯式的融合需要用戶響應和粘性,而光伏正是具備這一群眾基礎的能源行業,且發展勢頭良好,在國家各項政策和補貼下,大有超越其他清潔能源之勢。 盡管私人安裝屋頂光伏正在遭遇成本高、與物業和鄰居協調難等困難,但私人屋頂光伏的發展將勢不可擋。有報道說,目前安裝個人屋頂光伏的家庭非富即貴,屋頂光伏被看作了“富人的環保游戲”。而在小拙看來,這正是企業的機會所在。 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在這股熱潮中,企業的機會有三點: 一是抓住私人屋頂光伏這個市場,提早布局。這個市場可以是出售私人光伏組件、上門安裝維護服務,也可以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如果是從料到工再到設計的一條龍服務就更好了。 二是將光伏系統和光伏組件的成本降到盡可能低。讓家家戶戶都用的起光伏電,讓光伏不再是“富人的游戲”,就靠技術升級了,或許下一屆諾獎的秘密就在這里。 三是抓住融合的大趨勢,用互聯網思維去思考企業的發展。這里說的融合有三個方面,一方面,產業鏈的融合,即提供原材料、設計、安裝、運維整套解決方案,也就是上述的一條龍服務。 另一方面,與互聯網的融合。在這一點上,已經有很多企業實現成熟運作了,如在網絡交易平臺上銷售產品,運營自己公司的APP供用戶下載等。如果未來光伏發電交易市場開放,可以像歐美的碳交易、期貨交易一樣以虛擬的形式在市場上買賣,那么,企業發揮的余地將更大。 再一方面,與智能化技術的融合。這一融合讓IT界跨界光伏界成為可能,如華為憑借自己的IT技術,自主研發成功的智能化太陽能光伏裂變器,除供自己的電站使用,還實現了在歐洲銷售。(看過的讀者知道,華為的故事小拙已在前幾日的文章中講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小拙認為,在與智能化技術融合這一點上,所有涉及下游光伏電站的企業都應加大研發力度,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必然不可分割,誰占領了智能電網技術的先機,誰就占領了行業的制高點。或許還能獲得下一屆的諾貝爾物理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