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可能會帶給此前一些頻頻通過項目轉讓來實現退出的企業以不利影響,并增加其資金鏈的緊張程度及拉長項目循環開發的時間長度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國家能源局新近出臺的有關嚴禁倒賣“路條”的
此舉可能會帶給此前一些頻頻通過項目轉讓來實現退出的企業以不利影響,并增加其資金鏈的緊張程度及拉長項目循環開發的時間長度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國家能源局新近出臺的有關嚴禁倒賣“路條”的措施,對于中國光伏行業而言,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這一措施要想真正達到減輕企業的負擔、減少權力尋租的效果,直接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實情況,包括備案政策和流程的透明、取消項目備案中的前置和附加條件等。 反之,如果此次出臺的措施的最終落實存在偏差,對于一些專業投資電站項目且年度裝機規劃較大的企業而言,則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其投資計劃的完成,并進而會對中國大規模發展光伏應用的雄心帶來不利影響。 根據國家能源局新出臺的政策,已辦理備案手續的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投產之前,未經備案機關同意,不得擅自將項目轉讓給其他投資主體。這意味著,只有項目并網、發電之后,才可以轉讓。 此舉可能會帶給此前一些頻頻通過項目轉讓來實現退出的企業以不利影響,并增加其資金鏈的緊張程度及拉長項目循環開發的時間長度。 另外一個影響是,將會直接限制部分上市公司通過轉讓項目來調節利潤。依據現有的流程來看,一個項目從直接備案到最終并網,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如果不能將這部分時間縮短,則意味著當年的項目很難轉讓出去,并納入該年度的利潤中。
嚴禁“路條”買賣 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國家能源局連續出臺三份通知來規范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秩序。尤其是第三份通知,專門針對光伏電站項目的買賣問題。或許,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目前在“路條”方面確實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 國家能源局發在這份《關于規范光伏電站投資開發秩序的通知》中表示,在光伏發電市場快速擴大的情況下,項目投資開發環節也出現了資源配置不公正、管理不規范和不同程度的投機獲利現象,要杜絕投資開發中的投機行為,保持光伏電站建設規范有序進行。 分析可以發現,之所以存在買賣“路條”等情況,項目備案政策的不透明可能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