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即將正式推行資產證券化發行注冊制,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由各銀行統計額度,一次注冊,自主分批發行。不過,記者從央行接近人士處獲悉,該發行注冊制需經國務院批準,若獲批,有望春節后推出。
進入2014年下半年以來,利率逐漸回落,無論是企業ABS還是金融ABS,發行數量都大增。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是國內資產證券化發展最快的一年。 算起來,銀行間市場共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68只,發行總規模2832.8億元,基本完成了央行的指標,是過去歷年之和的近2倍。而2013年這個數量僅是6只共157.7億元。2014年證監會監管的共22只企業資產證券化發行總規模326.5億元,企業資產證券化累計發行總規模超過710億元,其中收益權類基礎資產占比70%,主要涉及電力、高速公路、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類企業。 現實情況是,目前國內資產證券化產品總體發行規模超過4500億元,存量規模占整個債券市場總量不到1%,而在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是僅次于國債的發行最大的固定收益品種,占債券總規模超過30%。與國外的衍生品紛繁復雜的創新相比,國內資產證券化剛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資產相對安全可見。 對于銀行而言,信貸資產證券化有流動管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資本充足率等諸多意義,大部分銀行發起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中,發起人還會投資次級份額部分獲取超額收益,但資產證券化更多是一種“調表”手段。 對于一般非金融類企業而言,則主要是一種“融資”工具,對融資渠道豐富、融資成本較低的央企意義不大,但對一些中等偏弱、凈資產規模已經達到其他融資條件上限的企業更有意義。 市場利率高企時,發行時機也一直是困惑發起人的問題,“過去發行產品銀監會先審批資格,發行時再去報央行核準,期限至少6個月,走央行的程序也要有1個月左右,最怕的是程序走完了,市場時機錯過了。很多銀行先前做資產證券化是為了名氣和市場地位,也沒有什么經濟效應。現在許多規則在變化,宏觀環境在變化,銀行的需求、企業的需求也在變化,資產證券化的春天應該要到了。”上述銀行人士稱。 過去兩年銀行的非標業務發展迅猛“簡單粗暴”,發展資產證券化動力不足,但是隨著去年以來監管層多次出手嚴格非標業務,大量銀行資產無法出表,如何實現“非標轉標”、“非標出表”,騰挪更多的資本金空間,是未來銀行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新動力。 多家商業銀行高管告訴記者,目前還未將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主要工作來開展,但將其定位于為應對同業業務監管要求的調節工具。“發行節點對于資產證券化產品很重要,在利率下行階段,預期爆發式增長將是大趨勢。”信托業人士鄧舉功表示。 與此同時,證監會主導的企業資產證券化也進入常規化發展階段,相對信貸資產證券化而言,企業資產證券化資產集中度相對較高、單只規模較小、總體發行量也較小。但目前在證監會監管下的資產證券化類別更加豐富,既有債權又有收益權以及不動產。但證監會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地方融資平臺為直接或間接債務人的基礎資產(PPP除外),以上述資產為最終投向的信托計劃收益權,以及礦產開采收益權、土地出讓收益權等生現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資產均不能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 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介紹,在證監會實施事后備案制后,提交掛牌申請到上證所出具無異議函僅需半個月左右,各個業務環節效率均明顯提高。 中短期內,信貸資產證券化仍處于主導地位。而證監會一直有意吸引更大規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掛牌交易所,希望打破部門割裂。前不久,在上交所關于資產證券化的一次培訓會上,上交所內部人士表示,2015年要將資產證券化交易規模做到5000億元,其中企業類1000億、銀行信貸類4000億。此言一出,立刻在券商業內引起轟動。 除了金融和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房地產REITS也有望在今年破土。1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文件積極推進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京滬廣深四個特大城市或為試點,通過已建成的保障房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提供后續建設資金。 國內的監管部門和各市場主體在房地產證券化方面的探索卻一直沒有停止過。2014年中信證券率先試水了兩單私募發行的準REITS產品,雖然仍屬于私募性質,但是可通過深交所綜合協議交易平臺掛牌轉讓,其諸多設計都在為公募REITs 進行準備。由于稅收問題,市場預期,首批保障房REITS試點或采取債券模式先行突圍。 許多私募基金還將眼光放在了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這類產品逐漸出現,規模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在政策支持下,一些地方政府去年以來紛紛成立省級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主體的參與會增加資產管理公司盤活存量的融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