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光伏巨頭First Solar日前再次取得中國金太陽認證證書,進軍中國光伏市場的意圖明顯。與此同時,中國光伏企業連遭歐美多國的“雙反”制裁。業內人士表示,出口市場遭到擠壓、國內市場迎來外資企業挑戰,國內光伏企業面臨雙面夾擊,亟須政府扶持,與此同時,光伏企業自身也應當加快技術升級,
半年內遭多國“雙反”制裁 在美國光伏企業First Solar積極謀劃進軍中國市場的同時,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政府亦對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紛紛舉起“雙反”大棒。6月5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阿特斯太陽能(CSIQ)、昱輝陽光(SOL)、中盛光電三家中國光伏企業征收高額關稅,同時讓三家企業退出中歐光伏業最低價格承諾協議。如果這一方案得以落實,三家企業將被征收47%的平均關稅,出口歐洲的成本將大幅增加。 今年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這次終裁意味著美國海關對此類產品征收“雙反”關稅,即對中國廠商征收26.71%—165.04%的反傾銷稅。 歐美光伏“雙反”調查已經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跟風,商務部6月3日的消息顯示,澳大利亞對原產于中國的金屬硅作出雙反終裁。兩家強制應訴企業的傾銷幅度為18.3%,補貼率為6.3%,傾銷和補貼合并稅率為12%。未合作和其他企業的傾銷幅度為27%,補貼率為37.6%,合并稅率為58.3%。 市場人士認為,半年內多個國家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制裁,這對于剛剛回暖的中國光伏產業來說是一個挑戰。機電商會的歷史數據顯示,首次“雙反”后,2012年中國對美的出口額僅為14.02億美元,下降了42.75%;二次“雙反”初裁后,對美出口量下降了65.9%。經過歐盟和美國“雙反”的沖擊,國內一些出口單一、規模小、產能相對落后的光伏企業紛紛關門停業。 國內光伏企業須煉好修身術 專家提醒,在國外光伏企業搶占中國市場,中國光伏出口頻遭“雙反”的局面下,國內光伏企業不能單純依靠價格戰,還要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發展產業鏈上游并且掌握核心技術,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為此,國家能源局與工信部、國家認監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啟動“領跑者”計劃,提出應提高光伏產品市場準入標準,引導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根據《意見》要求,2015年“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以下指標: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6.5%和17%以上;硅基、銅銦鎵硒、碲化鎘及其他薄膜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2%、13%、13%和12%以上。 由此可見,光伏企業進入“領跑者”計劃的唯一敲門磚便是技術創新。而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我國掌握核心技術的光伏企業在不斷增加。以漢能薄膜發電為例,經過多年的全球技術整合和自主創新,其CIGS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研發轉化率最高達21%,其掌握的砷化鎵技術實驗室轉化率更是高達30.8%,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光伏行業已經逐漸回暖,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在此背景下,能夠“練好內功”的中國光伏企業,加上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引導的這股“推力”,就一定能夠在發展中國光伏產業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