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僅僅輻射一個產業鏈,到成為一個集破解生態保護、社會民生經濟轉型等多種難題于一身的角色,光伏電站的重要性,無疑獲得了巨大提升
本刊記者 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2015/09 綜合信息顯示,管理層對于光伏電站的定位似乎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由僅僅輻射一個產業鏈,到成為一個集破解生態保護、社會民生、經濟轉型等多種難題于一身的綜合產業,這或許將為解決電價補貼拖欠等行業頑疾帶來新的思路。 最新的跡象,來自于光伏扶貧。 近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簽署《政策性金融扶貧合作協議》,光伏扶貧被確定為此次協議重點支持的四個方向之一。 而此前獲批的山西大同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則被認為是光伏業能夠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發展中起到的探索和嘗試效應。 相關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國內完成光伏電站裝機總量7.7GW,相比2014上半年的3.3GW有超過1倍的增長,而2015年全年也有望完成17.8GW的既定目標。 不過,在光伏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包括電價補貼資金不足等問題的嚴重性也開始日益凸顯,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引發光伏行業資金鏈緊張的因素之一。有數據顯示,總的光伏補貼拖欠額度已超過100億元。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補貼拖欠的直接原因在于補貼資金來源的不足。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在于如何增加補貼資金的來源,而將光伏與扶貧、經濟轉型等經濟民生問題掛鉤,無疑為解決這一問題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光伏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高度。 換而言之,在解決光伏發電的補貼資金方面,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而是應該投入更多的財政資金呵社會資源,以為其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更大的支撐。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發展光伏而言,不能僅僅再以環保的名義。 定位重構 將光伏電站與扶貧掛鉤,無疑是一個創舉。 作為光伏扶貧的首發地,安徽省副省長梁衛國在該省光伏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表示,從今年開始,在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全面推廣光伏扶貧,實施的范圍更大。 更進一步的信息還顯示,安徽省將安排20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在全省10個縣開展光伏扶貧試點,首批10個試點縣每個縣將獲得200萬元試點資金。按照“政府引導、農戶參與、市場運作、收益分成”的原則,使試點項目區在冊貧困戶通過集體分紅、投資參股收益及收取屋頂、空地、荒山荒坡租金、工程管護勞務收入等方式增加收入。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光伏扶貧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簽署《政策性金融扶貧合作協議》中,光伏扶貧被確定為此次協議重點支持的四個方向之一。協議顯示,將重點支持具備發展光伏產業良好條件的貧困縣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建設的縣級地面光伏電站,以及這些縣中具備發展光伏發電條件的村級小型電站建設等。 除了與扶貧等民生工程掛鉤外,光伏的另一著力點,則在經濟轉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