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國務院出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以來,分布式光伏就被列為重點來推廣,分布式光伏的融資也成為重要話題,但分布式光伏融資卻非常困難。幾年過去后,如今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金融領域對于分布式光伏越來越重視。”
銀行缺的是好項目 “分布式光伏投資回報周期長、承載主體可變性大、風險因素不可預知,分布式應用的模式和路徑仍需研究。”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雖然有成功的實踐,但能否涵蓋所有條件下的分布式應用還需要探討。目前來講,金融機構仍需要對分布式發電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 據興業銀行能源產業金融中心風險總監陳國森介紹,興業銀行自成立能源產業金融中心并真正進入光伏行業以來,一年多時間對光伏行業的投放金額達到80多億,在電站環節大概投放30億左右,但絕大部分是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得到的融資相對較少。 為什么分布式光伏的投放金額明顯少于地面電站?“從銀行開展業務的角度來講,銀行認為分布式光伏的不確定因素更多,涉及到的關聯方更多,尤其是用電側,無法把握分布式電站究竟有多少能自發自用、多少能余電上網,對電站效益難以把控,因此要考察用電企業能否長期穩定發展,一旦企業停工或破產,會對電站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同時,融資借款人涉及到屋頂是否有糾紛,因此無形中會提高分布式項目門檻,要求借款人自身有更強的實力,即使電站出了問題,仍然有其他方式保證還款或者增加其他擔保措施,所以分布式融資就會相對難一些。” 陳國森說。 他還指出,“任何融資模式都要考慮如何化解風險,考慮項目能否成為長期穩定的優質資產。對于銀行來說,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好項目。” 未來分布式單體規模會越來越小 “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出臺政策和制度明確項目相關各方的權益,有任何糾紛都能妥善解決。對于用電方能否及時繳納電費,如果企業停產或破產就只能全額上網,對此政府能否出臺保護性措施,例如全額上網的話,能否保證有還款能力,如果還款能力弱,還款時間能否變長,以上方面有保障的話就能緩解項目風險。” 陳國森補充說,“在保障電站質量和發電量方面,目前也有一些保險公司被引入進來對電站發電量進行承保,這也能緩解電站收益的風險。光伏行業發展和技術迭代都非常迅速,因此對于銀行來說,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光伏行業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相關負責人指出,分布式光伏的應用推廣確實較難,要從大規模戰役到小規模作戰,每個地區的條件千差萬別,對分布式應用的認識也不一樣,需要多種模式的應用探索。 江山控股執行董事劉文平在會上表示,“今后分布式光伏的單體規模會越來越小,但是現在分布式融資仍然延續了地面電站的思路,將來隨著單體規模逐漸變小,應該出臺相關標準化的規定以簡化流程和降低分布式融資的難度。” “未來在光伏融資方面,一方面希望能按照電站申請指標、并網、補貼等的不同階段,讓不同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因為不同階段的風險和回報要求不一樣。對于不同規模的電站情況也會出現分化,不同機構要有不同產品對應。對于小而散的分布式項目,如何實行標準化,例如組件、安裝、技術規范等各方面逐漸實現標準化,這樣可以把不同地區和條件的項目標準化,把零售的東西做成批發的業務。”中民國際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湯敏說。 此外,工信部電子信息司相關負責人還指出,“分布式應用需要和制造企業的發展階段特征相吻合,現在分布式應用成本中的管理成本不容忽視,如果產品本身的質量出問題,試想組件在5-10年出現質量問題,那將不勝其擾,因此希望制造企業的產品質量能夠不斷提升,各方聯合共同推進分布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