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層面上看,不斷出臺政策鼓勵能源互聯網發展。今年2月底,國家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核心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智能化為基礎,緊緊圍繞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促進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的新業態發展。并提出近期、中期推進的發展目標。
功效評價 能源互聯網是多種資源、多方利益關聯體在不同時間、空間實現深度融合、高度協同、有效分享、各得其所的能源新形態。所以其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規劃范圍內及周邊的各種現實和潛在的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資源是否得到充分關注并得到或將得到有效利用?除傳統能源資源外,包括可用于光伏發電的建筑構筑物、風能、地熱、余熱(窯爐、污水)垃圾、污泥等。 第二,相對于不同需求,各種能源在不同時空的生產、存儲、替代是否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時空的用戶需求。 第三,其分布式能源與微(管)網規劃是否科學、集約(包括電壓等級、管網壓力)、合理,以保證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使能源互聯網乃至其下各微單元的自力、自治、自愈能力達到最佳。 第四,各相關方的認同度及參與程度,決定了系統生產、消費的協同程度;其協同程度決定著系統供求關系的平衡性及負荷曲線的可預測性和合理性,以求與大系統能源交易量可預、可控。不斷改善用戶服務水平和質量,努力讓用戶成為受益者,用戶才會認同并積極參與。 第五,創新技術應用程度是提高其功利、功效的關鍵,主要包括:儲能技術應用,交直流混合系統的柔性直流技術應用,城市電動汽車的車樁聯網、雙向充電、參與調峰的技術應用,電能質量監控及治理技術的應用,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的應用以及能量路由器技術。 第六,開放程度、制度和模式設計上,是否有助于與政府的溝通、社會資本的進入、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參與以及能源用戶的可選擇性等。 第七,系統成長的能力和增值服務能力。 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經濟的低碳發展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中,能源互聯網無疑將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也必將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產物,做好頂層設計,從底層做起,能源互聯網的實現路徑有多種選擇。不過,在其發展中,有幾個問題不容忽視: 一電能在多種能源中的核心地位不會改變,大電網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由于電力能源的特殊性,沒有大電網的支撐、協同和保證,僅靠互聯網技術,能源互聯網不可能成為能源的主要業態并得到長足發展。 二電改會催生一批售電公司,會出現多種售電模式,也會刺激社會投資,釋放市場紅利,但僅此還遠遠不是能源革命的真正意義,只能說是能源變革的一種過渡形態,必須做好能源互聯網形態的升級轉變。 三能源互聯網成為被廣泛認同并實現的成熟業態,還需要一段較長的實踐過程,在標準、規范、制度、技術、認知等方面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四頂層設計是能源互聯網這一能源形態的目標與實現方式設計。頂層設計要著重解決好共性與個性,基本要素與一般要素的關系,以及經濟技術可行性問題。防止因全面忽視了重點,因共性忽視了個性,以及過分關注技術而“過度設計”等問題。 五在多邊關系中注意解決好新規則下的系統協同,這關系到未來系統調度準則的調整、自適應能力的提高以及新技術措施的開發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