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核定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并明確上述電價僅適用于國家能源局2016年組織實施的示范項目。
光熱產業由此或將出現“中國速度” 眾所周知,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在標桿電價落地后,均迎來迅猛發展,“十二五”期間裝機規模超過美國和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近幾年來,一直專注光熱產業發展的中海陽能源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光熱事業部總經理章顥繽表示,此次出臺的光熱電價基本符合行業此前的預測。可以讓國內示范項目真正落地,之前徘徊不定的投資商也將進入市場,帶動整個光熱行業的投資潮,按照目前光熱行業積攢的5-6年的力量來看,光熱行業將有可能會出現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中國速度”。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時期,我國安排了1吉瓦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但自2010年亞洲首座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在北京延慶動工以來,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熱裝機規模僅為18兆瓦,僅相當于4臺4兆瓦風力發電機的裝機容量,甚至趕不上我國一個大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規模。由此可見,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目前我國光熱發電潛力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區。 業內預計,“十三五”期間,光熱發展裝機規模將達到5吉瓦,雖然裝機規模相比此前略有調整,但是5吉瓦裝機仍將掀起板塊1000億-1500億元的投資規模,整個光熱板塊有望迎來大幅改善。作為新三板光熱上市公司的中海陽能源集團和杭鍋股份、首航節能、三維工程等光熱領軍企業無疑將最先受益。 如今,央企也紛紛進入光熱市場,行業熱度在持續提升。隨著2015年的政策發力,五大發電集團競相進入光熱發電領域,央企在擬建光熱發電市場的份額占比超過55%。其中,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目前正在穩步推進當中。 未來幾年,光熱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發展潛力將會繼續增大。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陳錚表示,在一個行業剛起步的時候,成本高是不可避免的,光伏剛起步的時候也是近40元一瓦。國際上來看光熱發電電價已經降到15美分,美國將降到6美分左右。而光熱示范工程電價為1.09-1.4元/瓦左右,再加上未來投資成本下行驅動因素包括電站規模化和核心部件國產化等,如果后續大面積鋪開,造價有望不斷下降。根據綠色和平組織預測,到2050年的光熱發電成本將降至1.6萬元/千瓦,降幅可達40%。 另外,光熱發電由于具備儲能優勢,是未來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根據IEA和ESTELA預測,到2030年,光熱將滿足全球6%的電力需求,到2050年該比例將上升至12%。光熱將逐步和光伏一樣,成為主要的清潔能源,未來10-15年是光熱市場的快速發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