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發電量上,除了被風電遠遠甩在身后外,就連“幾近默默無聞”的生物質發電的發電量,也已經直追光伏,達到了192.4億千瓦時。光伏在新能源中會否逐漸的被邊緣化,需要引起業內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n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電量上,除了被風電遠遠甩在身后外,就連“幾近默默無聞”的生物質發電的發電量,也已經直追光伏,達到了192.4億千瓦時。光伏在新能源中會否逐漸的被邊緣化,需要引起業內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在關系到安身立命的大問題上,光伏業卻正表現得有些乏善可陳。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份,全國太陽能發電量211.0億千瓦時,增長27.5%。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風電則已經超越核電,穩坐新能源發電的頭把交椅,其發電量達到1209.5億千瓦時,幾乎是光伏發電的6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發電量上,除了被風電遠遠甩在身后外,就連“幾近默默無聞”的生物質發電的發電量,也已經直追光伏,達到了192.4億千瓦時。
而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電源占總的發電量占比中,風電占比達到了3.7%、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均為0.6%。
按照現有的決策邏輯,支撐光伏發展的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扶貧等經濟效應以及環保效應。就這兩個作用各自所占的比重來看,可能難分伯仲。但由于經濟下行的原因,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拉動效應,則在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的彌補了光伏在發電量方面的不足。
不過,就最新的跡象來看,尤其是在中美兩國在本次G20峰會前后各自批準巴黎氣候協定的背景下,不同新能源所面臨的政策傾向是否會發生變化,值得關注。尤其是對于風電而言,其度電補貼要遠遠小于光伏,且已經直逼平價上網,光伏在新能源中會否逐漸的被邊緣化,需要引起業內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作為所有新能源中最受關注、贏得最多曝光率的光伏,恐怕正面臨“贏了面子,輸了里子”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