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發改能源〔2016〕1430號......
原標題:陜西、寧夏、青海三省(區)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調研報告 來源:國家能源局西北監管局 ![]()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發改能源〔2016〕1430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推動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提高西北區域能源供需協調能力,促進能源清潔生產和高效利用,西北能源監管局開展了陜寧青三省(區)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調研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工程主要技術路線 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工程是按照不同資源條件和用能對象,采取多能源品種互相補充,生產過程優化,運行智能,技術、運營體現創新,合理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系統工程。目前國內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 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主要指面向終端用戶電、熱、冷、氣等多種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一體化集成供能基礎設施,通常采取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網等方式,實現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 (二)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 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主要利用大型綜合能源基地風能、太陽能、水能、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組合優勢,充分發揮流域梯級水電站、具有靈活調節性能的火電機組的調峰能力,開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一體化運行,提高電力輸出功率的穩定性,提升電力系統消納風電、光伏發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綜合效益。 二、陜寧青三省(區)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工程發展現狀 截至7月底,陜寧青三省(區)已建成多能互補集成優化項目2項,在建1項,另有43個項目處于擬建或具備示范建設條件階段。已建成及在建項目情況及預期效果如下: (一)寧夏嘉澤新能源智能微電網項目(已投運) 寧夏嘉澤新能源智能微電網示范項目于2016年2月并網運行,是西北首個已投運的能源智能微網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4500萬元,由0.2萬千瓦智能風機、315千瓦多晶硅光伏、30千瓦多晶硅雙軸跟蹤光伏、30千瓦高透聚光光伏,65千瓦微型燃氣輪機、125千瓦×5小時釩液流儲能系統、100 千瓦×20秒超級電容儲能系統以及工業園區負荷組成,總裝機容量0.244萬千瓦(儲能系統容量未計入),預計年發電量643.5萬千瓦時。該項目采用了國內領先的智能微網暫態穩控保護裝置、孤島微燃機和儲能聯合控制系統,可實現經濟性、環保型、可靠性、高效性、多樣性、友好型并網,實現谷電峰用、削峰填谷,并提高電網末端、負荷側的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 (二)青海龍羊峽水光互補項目(已投運) 青海龍羊峽水光互補項目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該項目依托原有的龍羊峽水電站128萬千瓦機組,投資84.7億元建設85萬千瓦光伏電站與龍羊峽水電站匯集上網,該項目既可發揮水力發電的快速調節能力,補充光伏電站的有功出力,提高光伏電能質量,又可通過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輔以水力發電,提高項目整體經濟效益。 (三)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分布式能源項目(在建)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分布式能源項目是西北首個開工建設的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6.88億元,建設規模為2套輕型燃機(2×3.26萬千瓦)、2臺雙壓余熱鍋爐(2×45.7噸/小時)、2臺蒸汽輪機聯合循環機組(2×1.05萬千瓦),總容量8萬千瓦,同時建設2臺2.9萬千瓦燃氣熱水鍋爐作為站內補充熱源,年用氣量1.1億立方,年發電量3.87億千瓦時。項目建成后主要滿足約10平方公里(約700萬平方米建筑)的采暖、制冷、電力等能源需求,每年將節約標煤21.51萬噸、減排C02 17.28萬噸、減排SO2 1300噸、減排NO2 700-1300噸。 上述三個項目是多能互補集成優化與智慧能源產業的創新實踐,優勢已經初步顯現:一是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增加有效供給,高效滿足用能需求,有效帶動能源投資;二是創新產業模式,引領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降低運行成本;三是促進節能減排,帶動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