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整個光伏行業絕大多數玩家都選擇了多晶技術路線,李振國和他的團隊則選擇不被看好的單晶路線。
「 豪賭下游 」 9月6日上午,李振國剛參加完隆基股份旗下子公司樂葉光伏在泰州組件工廠的投產儀式。按照規劃,樂葉泰州基地擁有2GW高效單晶電池產能、2GW組件產能以及電池、組件研發中心。 事實上,自2014年11月收購浙江樂葉,隆基股份進軍下游產業不足兩年。但僅過了一年,樂葉光伏的單晶電池組件出貨量位列國內第一,接近GW級。今年上半年,樂葉光伏單晶組件出貨近1GW,產銷量全球第一。 樂葉光伏總裁李文學在接受《中國企業家》記者獨家專訪時稱,樂葉光伏在隆基股份的比重,已經接近50%。“今年上半年,隆基收入64億元,其中樂葉貢獻了近半。”李文學說。 進入下游單晶組件、電池領域,其實是隆基股份意外挖到的一個金礦。 時間回到三年前,當時隆基股份依然專注于單晶硅片產品的優化上。到2013年,單晶的度電成本——衡量光伏產品的核心因素,開始逐漸占據優勢。 “并且單晶還會繼續降低度電成本,而多晶的下降空間很低。”李振國說。 為此,李振國開始頻繁地去跟產業鏈下游的電池廠、組件廠進行交流,試圖說服他們改用單晶硅片產品。他幾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公司的高層,親自在黑板上為他們算賬。 “我告訴他們未來兩三年,單晶硅片的度電成本將會快速下降,你們應該往單晶去轉。”李振國回憶說。 但他的游說遭到了絕大多數回絕。對此,李振國的解釋是,這些公司在多晶硅領域有了投資,讓他們去革自己的命,實在很難做到。另一個原因是,當時行業內依然把單晶產品看成是高端產品,很少有人會相信這樣的高端產品成本會在短時間內快速下降。 由于當時隆基股份處在產業鏈的上游,單晶硅片的價值被下游組件、電池廠商阻隔未能得到體現。李振國原本寄期望于說服部分廠商來打通通道,但卻未料吃了閉門羹。 從2013年開始,隆基經過內部測算,單晶產品的度電成本優勢開始趕上多晶。于是,李振國和鐘寶申決定向下游布局。“到2014年,在完全相同條件下的兩個項目,如果從全產業鏈的價值角度去考量,單晶的度電成本其實比多晶低了5%-10%,而發電效率則高了5%。” 2014年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業之后,隆基股份收購了股東結構更加簡單的樂葉光伏。收購時,樂葉光伏僅有200兆瓦的產能。 但收購樂葉光伏后不久,鐘寶申和李振國的思路開始轉變,在沒有其他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隆基股份似乎又得到了一個機會。 “這個時間大概是半年,心態上從被動變成了主動,擴張規模也擴大。這等于是用高效平價的產品,為公司創造了一個新的增長點。”鐘寶申說。 在想通了之后,隆基股份開始大規模布局下游,首先是將樂葉光伏位于衢州的生產能力擴充到2GW。2015年6、7月份,由籌劃建立泰州基地。 李文學透露,到今年年底,隆基股份的下游產能能夠達到5GW,約占國內單晶市場份額的40%。 自此,隆基股份的戰略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過去的成為“全球領先的單晶硅片制造商”,轉變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設備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