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已經響起,充滿了艱辛、同時也滿懷希望的2016年漸漸走遠。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隨著我國低碳、綠色能源戰略的推進,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實,儲能的應用價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成為了推進我國能源變革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技術亮點。
同時,一些國家的島嶼儲能應用也逐步興起。例如,法國的科西嘉島、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的39MW的光儲項目、美國Ocracoke島嶼儲能項目等。另外,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對海島儲能的需求也有待挖掘。 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市場 在美國PJM首先利用儲能參與調頻輔助服務之后,德國、韓國、英國等國家也逐步開啟了儲能調頻輔助服務市場,以BYD為首的一些國內企業的儲能系統也參與其中,BYD用于國際市場調頻的出貨量已經超過100MW。由于儲能技術具備的靈活性和快速響應的特點,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國際調頻市場需求釋放出來。 2015年10月23日,南加州天然氣公司的Aliso Canyon地下儲氣設施發生天然氣泄漏。由于Aliso Canyon天然氣氣田可以供應10GW電站的發電需求,冬季可以滿足南加州所轄區域內20%的高峰負荷,夏季60%的高峰負荷,因此,該儲氣庫封閉后,當地的電力供應問題變得異常嚴峻。三大公共事業公司已經加快儲能安裝部署的進程。截至到2016年第四季度,SCE公司和SDG&E公司共采購了94.5MW/342MWh的儲能項目,主要用于轄區未來的調峰市場。這也是未來國際調峰市場的開啟信號。 儲能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 我國儲能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正處于從示范應用向商業化初期發展過渡的重要階段。 從技術發展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超級電容等主流儲能技術的成本已經有了大幅降低。根據CNESA的分析數據,到2016年底,大部分技術的建設成本在人民幣2000元/KWh-3000元/ KWh之間,較2013年,平均降幅超過50%;預計到2020年,主流技術的成本區間將降低到人民幣1000元/KWh-1500元/ KWh左右;建設成本的大幅下降將為儲能未來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 從應用發展看,通過在“十二五”期間的示范應用,儲能技術的應用領域和應用類型逐步明晰,應用效果得到驗證,儲能的應用價值也日趨明確。根據已有的應用案例分析,集中式風光電站配置儲能、儲能與火電機組捆綁參與調頻服務和分布式發電系統配備儲能成為現階段儲能系統應用最主要的三個市場,隨著示范應用向商業應用過渡,越來越多的細分市場將出現,一些新的應用模式也不斷涌現。電動汽車儲能的應用、儲能在能源互聯網的應用,儲能參與多能互補項目等都會給儲能發展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從市場規模看,一方面我國加大力度部署抽水蓄能和熔融鹽儲熱等大規模儲能技術,根據國家能源局已公布的數據和CNESA統計,截止2016年底,我國抽水蓄能電站的投運規模超過24GW,占全部儲能累計安裝量的99%以上,預計到2020年底,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將達到 40GW。應用于太陽能光熱領域的熔融鹽儲熱項目在我國的發展潛力巨大,目前的規劃和在建裝機超過1.8GW,2016年8月,國內首座塔式10MW熔鹽儲熱項目投運。另一方面,以電化學電池為主的儲能技術發展速度較快,據CNESA統計,2000 -2016年(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的儲能累計裝機量為189.4MW,年增長率34%。截止2016年底,全球2000年-2016年儲能的累計裝機(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為1756.5MW,年增長率為48%,我國在全球占比為11%。 從未來發展看,受我國能源變革和能源結構調整政策、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動汽車發展增速的驅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儲能產業經歷了一輪快速發展。根據CNESA的統計,從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在內的新增規劃項目總裝機量達到740MW(估算的容量為3.8GWh,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項目),計劃在未來的兩三年內建設、投運完成;如果規劃全部落實,到2018年,我國儲能的累計安裝量將實現七到十倍的增長。儲能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 政府和社會對于儲能產業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定位逐步清晰,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必然。最近國家出臺的多項能源規劃政策,包括“十三五”規劃綱要、《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電力“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等,都將儲能作為重點研究和發展領域之一。儲能產業的發展熱度不斷增高,但作為新技術、新產業,儲能在發電側、電網側的應用市場尚未完全形成,市場機制也不健全;在用戶側,儲能的應用類型單一,可實現的價值有限,具有盈利性的商業模式正處于不斷探索中。儲能項目的可盈利性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目標。 從政策層面看,補貼和補償政策、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是推動儲能應用可盈利的幾個因素;從技術和應用層面看,降低技術成本、尋找更多的儲能市場機會則是儲能從業者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未來,我國的能源變革、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都將給儲能產業創造巨大的市場商機,儲能技術的發展優化也將更貼近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在“十三五”期間,期望儲能產業能夠保持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態勢,突破商業化應用的門檻,實現系統的多重價值,成為支撐能源革命、建設我國低碳綠色生態系統的新生力量! (作者系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