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當不少企事業單位還沉浸在春節假期之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便聯合發布了一項被業界視為“絕對重磅”的電力新政——《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電力體制改革,也為更好的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確立了方向。
而隨《通知》一同發布的《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則規定,綠色電力證書是指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國家能源局相關管理規定,依據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通過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信息管理平臺,向符合資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辦法的具有唯一代碼標識的電子憑證。 在此基礎上,《通知》首先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在全國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認購平臺上自愿認購綠色電力證書,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證明。 此外《通知》、《規則》規定,從即日起,將依托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信息管理系統,試行為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企業(不含分布式光伏發電)所產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發放綠色電力證書。 據記者整理,其中,綠色電力證書的“價格”被設置了“不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的上限;而根據規定,綠色電力證書只可交易一次,即“在被認購后,不得再次出售”;且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綠色電力證書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 更為關鍵的是,《通知》指出,綠色電力證書將于2017年7月1日正式開展認購工作。而根據市場認購情況,自2018年起,管理層將“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 彌補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不足 事實上,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并非我國獨創,據了解,當前,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均實行了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國際經驗表明,推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給予生產清潔能源發電企業必要的經濟補償,是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業界普遍認可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是對“風電、光伏發電補貼機制的一種完善”。 廣發證券研究報告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補貼資金不足,補貼發放不及時等問題,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補貼來源問題。 例如,201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提高到每千瓦時0.019元,但是始終無法滿足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缺口問題,截至到2016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補貼缺口約為550億元,業界預計到2016年年底達到了600億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不能按時發放,影響了風電和光伏企業的現金流,尤其對于光伏企業來說,補貼資金占到光伏電價的近70%。“目前,有很多光伏企業18個月-24個月已經沒有拿到補貼了,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現金流和后續投資。”上述業內人士稱。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政策研究主任彭澎認為,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有利于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其中“降低財政資金直接補貼強度”主要是解決未來補貼來源問題,“現在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主要依靠附加費,且上漲難度很大。” 但就現行的“綠色電力證書定價”,業界也存在疑問。例如,某地標桿電價的風電為0.61元/千瓦時,當地火電標桿電價為0.35元/千瓦時,那么這個風電的證書最高價為0.61元-0.35元=0.26元,也就是證書價格不得高于0.26元。 而相對于此,如果當地光伏標桿電價為0.9元/千瓦時,那么光伏發電企業拿到的綠色電力證書定價則必須低于0.9元-0.35元=0.55元,那么,同樣的證書,光伏比風電的證書就會貴很多,喪失了不少的競爭力。 此外,業界普遍認為,作為綠色電力證書的認購方,并沒有沒有實質的好處,而這會影響這一制度的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