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發展改革委,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 一、當前形勢 (一)能源發展形勢 1、國際能源發展態勢 長期
二、機遇與挑戰 (一)宏觀政策導向推動新能源發展 能源革命驅動新能源加速發展。國家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8%,未來5年風電和光伏發電每年均需投產2000萬千瓦以上,同時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對地方推行“一掛雙控”措施(即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雙控制),適時施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所以,我省要推進能源革命,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堅決貫徹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我省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氣候變化問題倒逼綠色低碳發展。我國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壓減燃煤力度不斷增大,對清潔煤和清潔電力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國通過《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等文件向國際社會申明,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實現達峰目標。所以發展低碳特質的新能源產業是解決環境污染、應對環境壓力等關系國計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京津冀地區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發展改革委 能源局關于改善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發改運行〔2015〕518號)中明確提出:在統籌平衡年度電力電量時,新增用電需求優先滿足清潔能源消納,明確接受外輸電中清潔能源的比例并逐步提高,為我省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環渤海地區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和北京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能源體制改革保障新能源創新發展。中央九號文件的出臺,新一輪電力改革正在推進,將通過“三放開,一獨立”引導資源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打破原有利益結構,還原電力商品屬性,引入競爭機制,同時配套出臺政策提出改善電力運行調節機制,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為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護航,可再生能源消費將形成自發自用、直供電與市網集中供電等多種模式,為新能源技術應用提供多元的市場環境。《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施行,要求我省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0%(基本配額指標),這不僅要求增加開發規模,還要注重不斷創新多種模式,增加本地消費比例。2016年,全國碳市場建立將推動我省新能源快速發展,成為碳匯重要基地,多重利益驅動新能源市場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引領智慧新能源發展。新型城鎮化是繼工業化、市場化之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我國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按照“新城鎮、新能源、新生活”的發展理念,全面推動城鎮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大力開發和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提高城鎮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實現城鎮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耗尤其是傳統能源消耗保持平穩或有所下降,促進城鎮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智造撬動新能源裝備制造升級發展。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力圖在新能源領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我國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鼓勵“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 深化區域合作帶來可再生能源的新機遇。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大,經濟相對發達,能源需求大,除自身清潔能源利用,還積極擴大區域外清潔能源供應。我省應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打造京津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為重點,構建清潔高效、互聯互通的可再生能源輸出的新格局。 (二)新能源技術發展空間和產業機遇 風電技術發展和產業機遇。風電作為相對成熟的產業,未來的產業發展空間主要分布在風能資源評價、智能化風機設備研制、風電場開發建設和運行方面的關鍵技術等方面。結合我國實際,未來需要增強風能資源觀測預報功能、多地形評價體系和區域資源評價標準,推動數據平臺服務和資源咨詢評估發展;裝備制造要積極適應我國風電開發需求和區域特點,優化3兆瓦及以下機組的性能、低風速發展,持續加強改進葉片技術、傳動鏈技術、控制系統技術和大容量變流器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研制,逐步提高零部件的自給能力。 光伏技術發展和產業機遇。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制造國家,具有活躍的光伏技術研發氛圍、完整的光伏制造產業鏈。今后,應繼續加大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等研發力度,提高轉換效率,主要提高晶硅電池的效率和質量,研發示范推進碲化鎘、銅銦鎵硒和染料敏化等新型薄膜電池發展,積極開發高倍聚光組件;推進系統控制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進步,提高光伏系統效率和可靠性;推進智能技術、微網技術滲透和融合,提高規模電站運營效率和分布式系統高滲透率。 光熱技術發展態勢和產業機遇。經過20多年的技術研究,近年來國際太陽能熱發電進入產業化發展期,我國經過前期示范項目和產業探索,積累經驗,為大規模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在聚焦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通過材料、裝備、系統技術的創新,重點發展槽式、塔式、蝶式、菲涅爾式等技術,向高參數-高效率方向發展,優化聚光反射鏡的設計、完善提升熔融鹽作為熱介質商業化運用、設計新型儲熱器和開發儲熱材料、提高熱發電發動機效率。 微電網技術引發新能源新業態。新能源微電網涵蓋了智能電網、多能互補、儲能、系統控制等多種技術,使風、光、天然氣等實現多能互補,提高新能源電力接入比例,具有改善電能質量的作用。我國在物理和化學儲能技術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正在攻克變速抽水蓄能機組國產化及工程應用,大型壓縮空氣關鍵技術,飛輪儲能商業應用,大容量、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全釩液流電池等關鍵技術。總體來說,以微電網為載體,未來重點研發系統控制技術和產品,降低儲能成本,優化系統控制策略和機制。 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和產業機遇。目前,美國、歐洲、日本和我國通過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實施重大研發工程、推出市場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導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壯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整車技術穩步提升,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性能指標不斷提高,成本持續下降,產品穩步增多,市場逐步向好的良性態勢。新能源汽車是移動性、多樣性的用電、用氣需求的有效載體,未來急需在蓄電池效率、整車多樣化、基礎設施網絡與電網匹配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