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增長趨于平緩,太陽能開始發力試圖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從設備到發電,從投資到政策,無不彰顯著這種異動。
政策異動 廠商回歸
“十二五”規劃中,太陽能比重的提高也再次佐證了該產業即將爆發的傾向。 “現在國家的新能源規劃一直沒有出來,就是出于太陽能的考慮,2020年50吉瓦我覺得遠遠止不住,應該在50到100吉瓦的區間范圍內。”李虎說。 而另一方面,一直處于新能源主導地位的風電卻在收緊。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一直致力于風電和太陽能的研究,通過對這兩個產業的長期觀察,他判斷“政策在異動”,“雖然我們還有7個千萬千瓦的風電三峽沒有開發,但是可以看出國家能源局在刻意控制風電開發的節奏,下達的目標是每年增加1000萬千瓦,而不是前幾年的每年翻番了。” 的確,風電需要控制節奏。從2008年開始風電大發展,每年都翻番增長,因此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倒塌、著火、脫網等。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高速發展的背后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會對整個風電行業產生很大損失。”所以,包括金風科技在內的一些大型風機制造商都放緩了腳步,提出不冒進,穩步發展,甚至不惜從老大的位置上滑落。 就風電發展中積聚的問題,國家層面也展開了新一輪的“整風”運動。5月9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酒泉風電基地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對甘肅酒泉市能源局在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工程建設中給企業定任務指標、設備招標要求選本地產品等行為提出嚴厲批評,同時強調“未經國家核準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這是繼3月27日后國家能源局針對酒泉風電建設方面第二次批評。 無獨有偶,內蒙古針對自治區內風電存在的問題,主動進行了風電整改。5月初,內蒙古自治區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宣布,“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以減少區內風電開發企業的方式進行風電開發企業的資源整合,同時提高新進企業準入門檻。 據李勝茂介紹,風機一般運行三年后是大批量質量問題的爆發期,而我國的風機大規模運行也有兩年了,所以,更應該控制速度以騰出時間解決現有問題。7個千萬千瓦級基地沒大規模開發,就是因為并網、質量、大兆瓦風機都沒有達到更高水平的情況下不敢展開。 “就風機制造企業而言,今年華銳和金風的報表不太漂亮,雖然他們的業績、產銷規模還可以,但是現金流極具惡化,華銳是負的,金風好一些,有1億多元。可能是他們沒有預見到國家調控的速度,產能擴張的規劃與國家的緊縮政策不相匹配了,也就是說市場需求沒有達到企業預期的目標。”李勝茂說。 李勝茂還提出了更為重要的一點,即風機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了,以前是風電運營商開車去生產線上等待風機下線,但是現在不同了,更多的主導權掌握在買方,這樣也就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但李勝茂認為,考慮到華銳和金風還有品牌效應,下游風電場還是更愿意把僅有的訂單給他們,所以他們的訂單不會下降,小企業就不好接訂單了,接到也做不起。現在1.5兆瓦的風機每千瓦已經跌破4000元,那些買圖紙的小企業均是買一些零部件后組裝,組裝下來的成本就遠遠高于4000元,所以得不償失。“現在處于整合前夜,很多小企業還在堅持,我認為風電整合期在2011年末到2012年上半年就會到來。” 某大型風機制造商也坦言:“排在前幾名的風機制造商的競爭也接近白熱化了,國內,一些發電央企提倡購買自己旗下的風機,國外,又遭遇一批國外風機制造商的競爭。所以,預計今年的利潤一定會下降,以后要看能保持多少穩定的增長水平了。現在我們公司已經從行政方面開始提出節約了。” 另一方面,太陽能的訂單卻在急速上升。發改委能源所傳出的消息是“十二五”規劃中將從5吉瓦調整到10吉瓦。而截至目前,國內的太陽能電站只有0.6吉瓦。前后數據的差距顯而易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近期在到處調研太陽能項目,接通記者電話時他剛剛飛到山東,他說:“未來五到七年,光伏發電將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即0.6元左右,而現在的火電雖然低,但是加上環保成本,煤價上漲等因素,火電的成本一定會上升,這樣太陽能就能平價上網,實現公平競爭了,并且一旦實現平價,太陽能的發展規模一定會超過風電。” 中國的光伏一直是兩頭在外,近期,國際市場出現一些問題,即各國紛紛提出削減對太陽能的補貼,國內很多出口企業不得不重新把目標轉向國內。國內很多光伏上游企業,產能按照進度已經快達產了,不能因為國外的補貼減少而停止生產,所以只能轉向國內消納。也可能會達到降價的效果,因為產能必須消化,企業的利潤就會變得薄一些,自然電站成本也會相應降低,這對發展太陽能發電是有利的。 由此可見,當各個環節都在轉向或者有轉向傾向時,這個產業鏈條也在不由自主地發生傾斜。但是,風電的大發展依舊有很多問題值得回味,太陽能大發展準備好了嗎?是否還會像風電一樣先是大規模爆發然后停下來整頓?有人說這是市場行為必須如此優勝劣汰,也有人說大可不必如此,提前規劃和設定門檻或許才是正確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