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是貫徹“雙碳”目標落實的關鍵期,也是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期。近兩年,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動儲能規模快速增長。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預測,全球的儲能裝機到2027年有望超過1100GWh,以現在不到100GWh的裝機規模,未來這一市場的規模
以海辰儲能為例,作為一家提供儲能專用電芯的電池廠商,僅成立三年便吸睛無數,其更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推動上市進程。除了融資動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是今年以來,海辰儲能便先后與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廈門分行簽署意向授信支持,累計的授信額度達到了680億元。一名銀行體系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銀行的授信額度和最終貸款額度并非等同。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對于一些優質標的而言,銀行可以以這種授信額度和這個公司展開合作。這無疑也暗示了當前儲能賽道的火爆程度。 同時,鈉電賽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因為很多投資機構錯過了鋰電那波機會,所以鈉電都涌進來。我覺得競爭會很激烈,會要大洗牌。”一家關注儲能領域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亟待成本疏導機制出臺 相較于資本市場的火熱,國內對于儲能電站的投資熱情略顯不足。 畢馬威也在報告中提示“中國儲能產業可能面臨未來增長動力不足的風險”。 賽道方面,電化學儲能和配套產業等熱門賽道,多已有巨頭企業提前布局,外部投資方進入難度較大。而尚處于市場培育階段的賽道目前收益較小,許多創投機構被迫涌向上游,受限于自身實力又無法投資規模大的礦產資源型企業,轉而選擇碳酸鋰提煉等低毛利、高周轉賽道。具體到標的方面,高潛力創業投資者相對集中,估值偏高,但很多儲能企業還未形成穩定合理的商業模式,導致投資人鑒別優質項目挑戰加大。 另一方面,電站收益不明朗,新能源強制配儲使得成本提高,下游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時有發生。 2022年4月,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發布題為《完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文章,提出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探索解決制約儲能發展瓶頸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各類儲能技術蓬勃發展。文章提出了三方面的研究方向:一是研究確立各類儲能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價值,二是加快制定各類儲能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成本疏導機制,三是開展各類儲能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相同應用場景下的經濟性比較研究。 完善儲能成本疏導的市場化機制是儲能行業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轉變的關鍵。現如今,儲能產業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多位業內人士亦呼吁,希望在儲能成本疏導機制上獲得進一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