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美國財政部發布的針對《通貨削減法案》(IRA)優惠政策的指導意見,無疑是全球光伏行業當下的最大熱點之一,這個被美國光伏業界不少人認為將“引發對美國制造的清潔能源設備和部件的投資潮”的文件,所引發的,或并非僅僅是美國光伏市場之變。近期,晶澳、天合、隆基、晶科等全球光伏制造龍頭紛紛宣布在
美國財政部近日發布的針對IRA優惠政策的指導意見,也印證了美國光伏產業協會的這一意圖。 指導意見對太陽能設施“制成產品”(manufactured products)的定義,包括光伏追蹤器、光伏組件和光伏逆變器。其中,光伏組件則涵蓋電池、邊框、玻璃、封裝劑、背板、接線盒(包括尾纖和連接器)、邊緣密封條、陶器、粘合劑、母線和旁路二極管等幾乎所有部件和材料。 并要求構成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設施的“制成產品”中在美國開采、生產或制造的部分,必須大于整體的40%(按成本計算)。2026年后,該比例將增加到55%。 也正是這樣的強制條款,讓美國業界對于本土光伏制造的興起充滿信心。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的統計,IRA發布后,已經引發了美國本土一系列的光伏制造產能計劃,其中包括47GW的組件、超過16GW的電池、超過16GW的拉棒和硅片以及近9GW的逆變器產能規劃。同時,還有超過20,000噸的多晶硅產能計劃重新啟動,以及對跟蹤器和支架制造的大量新投資。 就我個人看法,雖然美國本土有能力生產包括冶金硅、多晶硅、鋼鐵、鋁、樹脂、支架等在內的大部分關鍵材料,但一個完整光伏制造產業鏈的建立絕非短期內可以實現。事實上,美國光伏產業鏈的欠缺非常明顯,說“一窮二白”可能有些夸張,但產業鏈多數環節都處于起步階段卻是不假。目前,全美只有不到10GW的光伏組件產能,硅棒、硅片、電池等方面也只是有一些計劃產能正處在啟動階段,而光伏玻璃等配套材料以及光伏制備裝備方面,更是有許多空白。 因此,美國要想建立起本土光伏制造供應鏈,挑戰確實不小,但IRA的實施,確實給出了一個歷史機遇。 太陽能發電網:最近拜登總統否決了美國會對東南亞進口光伏組件加征關稅的決議,在您看來,在IRA背景下,東南亞光伏制造的未來命運會如何? 江游:首先,從數據上來看,僅就2021年上半年,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三個國家,就占據了美國晶硅太陽能組件進口量的80%,占美國組件供應總量的59%。 這在美國光伏業界很多人看來,顯然屬于讓美國市場存在過度依賴少數國家的風險范疇之內。 因此,雖然短期內美國仍需要東南亞光伏產品以維持市場平穩,這也正是美總統否決國會決議的原因,但美對東南亞光伏產品的長期政策應該是以遏制為主,特別是在IRA的背景下。而關稅和供應鏈追溯,或仍將會其主要手段。 比如正在等待美國商務部最終裁決并將于2024年6月生效的新反傾銷關稅,就點名了四個東南亞國家多家光伏電池和組件供應商,加稅,或許只是個時間問題。 按照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的表述,美國希望建立一個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和擴大本土制造業。因此,隨著美國進一步強化扶持本土制造,東南亞光伏制造必然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