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領域,投還是不投?儲能是什么?可能對于圈外人來說,這個詞匯看起來比較陌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儲能是指通過介質或設備把能量存儲起來,在需要時再釋放的過程。簡言之,儲能就是能量的存儲,例如把發出來的電存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概念理解了,對于儲能賽道在最近幾年為什么火熱,也就會有一些感知了。作為一個
究竟哪條賽道才是“吸金獸”? 一些機構甚至預測,到2030年儲能市場規模將達10萬億元以上。 如此大的市場,雖說投資人愿意多條線押注,但畢竟“押注”有大有小,究竟哪條賽道才是里面名副其實的“吸金獸”? 答案或許是:長時儲能賽道。 什么是長時儲能?在國內,一般將連續運(放電)時間為不低于4小時的儲能系統稱為長時儲能。 當下,我國儲能市場以儲能時長在2-4小時之間的短時儲能系統為主,但這并不能滿足電力系統跨天、跨月、乃至跨季、跨年的儲能需要。 “要完成雙碳目標就意味著新能源的裝機量要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提升到整體裝機容量的60-70%,甚至有可能更高。現在的光伏電廠或者說風電廠的裝機容量提升其實非?,因為它的建設周期可能只要8-10個月,但電力運輸特別是長距離的電力運輸是需要特高壓網絡,而一條特高壓線路的建設周期是4年,所以新能源上的越快,發電企業的電到底去給誰用、放到哪里、存到哪里,就越會成為一個尖銳的問題。”周輝解釋說。 長時儲能委員會(LDES)與麥肯錫在2021年底聯合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40年在全球范圍內需要部署85TWh-140TWh的長時儲能容量,存儲10%的發電量,累計帶動投資1.53萬億美元。 傳統的長時儲能技術以抽水蓄能為主。其工作原理是在電力負荷低谷期將水從下池水庫抽到上池水庫時將電能轉化成重力勢能儲存起來,在負荷高峰時利用反向水流發電。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底,中國已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59.4吉瓦,同比增長37%。其中,抽水蓄能占據最大比重,累計裝機達46.1吉瓦。 然而抽水蓄能本身存在局限,比如能量密度低、地理條件限制嚴重等。在長時儲能需求爆發的背景下,人們不得不尋找更新的儲能技術,比如電化學儲能以及壓縮空氣儲能。 在上半年眾多的投融資事件中,鈦媒體App注意到其中有多起超5億的項目,其中,中儲國能和大連融科儲能的金額都超過10億,緯景儲能在今年3月拿下超6億融資。 中儲國能是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產業化公司,大連融科儲能和緯景儲能則是液流電池技術研發公司。 ![]() 2023年1-6月部分長時儲能相關投融資事件 不過,由于新型長時儲能技術路線眾多,究竟用哪條路線行業內并未出現共識。目前,儲能技術日新月異,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重力儲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產業化也在不斷加速,示范項目落地更是層出不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