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對于國內光伏制造企業來說,現階段顯然已到了一個最危險的時候。
&nbs
重組進行時
■ 文︱《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張廣明
盡管也同樣深受行業困境拖累,與國外許多龍頭企業選擇破產重整不同,國內的一線企業則選擇了苦苦掙扎。
只是,這樣的堅持還能走多遠,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一直以來屢陷破產傳聞的賽維LDK,近日再度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日前有消息稱,江西省政府已與賽維談判,不排除江西銅業等數家江西省級國有企業共同出資成立股份制企業聯合托管賽維,后者也將變身江西省級國企。
與此類似,另一家主要的組件生產企業——近日正陷入總額高達5.6億歐元(約43億元人民幣) 反擔保騙局——無錫尚德的日子或更加艱難,有市場人士甚至預言,后者可能也要布賽維的后塵。
不過,對于這些企業,即便其自身有意被整合重組,也仍然面臨很多難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在債務額高達數百億元的情況下,又有哪些企業有能力來接盤?
此外,作為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還涉及到入股方式等問題。
更主要的還在于整合后的行業市場格局問題,如果堅持這種一對一的整合方式,那么整個行業的競爭困境可能不會有絲毫改變,對解決產能過剩、價格戰等也未必有多大的幫助,整個行業面對的國際環境也很難有改變。
一線企業缺席
在行業困局之前,許多國外企業選擇了破產,其中不乏一些龍頭企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之一的德國Q-Cells 公司,在今年4 月份向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
這家德國最主要的光伏企業之一,在融資無門、得不到國家財政援助而又無法和債權人達成妥協的情況下,于苦苦掙扎后終于選擇了破產。
數據顯示, 該公司2011年全年虧損額達8.46億歐元( 約合11億美元),產品跌價與銷售不暢,使得入不敷出的Q-Cells步履維艱。
另一家德國光伏企業Odersun,也已申請破產,并通過破產法院尋覓買家。
此外, 夏普與日本鋼鐵業龍頭新日鐵合資組成的太陽能多晶硅企業NSSolarMaterial也已宣布, 將于2012年9月底停止生產,2014年3月底正式解散。
不過,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仍然在苦苦掙扎,這其中就包括屢陷破產傳聞的賽維以及尚德電力等。
這些企業盡管巨額債務壓身,卻仍能苦苦堅持,地方政府顯然功不可沒。詳細數據顯示,賽維6 月份的營業稅費為零,上半年的營業稅費也僅為5.5 萬元,但補退所得稅1.17億元。合并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上半年累計收到的稅費返回為3.55億元。
除了稅費返還外,賽維在電力方面也一直享有優惠政策,其所繳納的優惠電價和正常工業電價之間的差額,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在買單。
當地官方的一則消息更直接地顯露了賽維與地方政府的不俗關系。來自新余市人大常委會網站的信息顯示,7月12 日,新余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將江西賽維LDK 光伏公司向華融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償還信托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同期年度財政預算的議案”。
在飽受輿論爭議后,新余市官方對外解釋稱,作出這一決定,主要是為了讓政府督促賽維如期歸還貸款,因為相關信托機構特別要求地方政府將貸款還款計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在分析人士看來,正是這種與地方政府的緊密關系,使得一些光伏企業暫時躲過了破產的命運。
但在第一創業研究中心胡澤利看來,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也是無奈之舉。他認為,無論是每年吸納的就業人數,還是在當地光伏業中的旗幟作用,賽維對地方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甚至已經影響到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安定。
首吃螃蟹者
盡管有了地方政府的馳援,但從賽維現有經營狀況來看,依靠自救基本上已經不可能,進行重組也許是其唯一的出路了。
數據顯示, 截至2011年末, 賽維LDK 負債高達302 億元,其中2011年增加88億元。據第一季度財報,其運營虧損達1.36億美元,凈虧損1.85億美元,而2011年同期數據分別為運營利潤1.96億美元、凈利潤1.35億美元。
根據賽維近日在上海清算交易所公布的上半年財報,其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3.86 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78億元的收入大幅下滑。減去營業成本、費用之外,錄得營業虧損12.46億元,而上半年的凈虧損為10.82億元,其中6月份凈利潤虧損2.78億元。
在債務方面, 賽維的短期借款為82.6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6.28億元,總額已經超過百億元。
數據還顯示,作為賽維核心業務的硅片銷售出貨量一直很低,表現出銷售乏力。
在這種情況下,惟一可以寄希望的是行業的整體好轉來帶動銷售上升,但這種情況何時出現還是未知數,可謂遠水不解近渴。
胡澤利也認為,此次新余市財政出面,說明賽維的問題之大,已經到了地方政府必須要積極加以援助的地步了。“無論是從賽維債務規模還是從光伏行業的周期來看,賽維的問題確實比較嚴重。”
最新的消息顯示,目前江西省政府已經與賽維開始談判,如若談判順利,江西銅業等數家江西省級國有企業又可能將共同出資成立股份制企業聯合托管賽維,后者將變身江西省級國企。
雖然上述消息未經證實,但卻意味著,在苦苦支撐之后,賽維很可能開始考慮重組了。
除了賽維之外,另一家被輿論給予更多關注的企業則是尚德電力。
該公司7月30日表示, 正在對公司投資的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GSFPartner)相關方提供的反擔保展開調查,初步發現該筆總額達5.6億歐元(約合43.587億元人民幣) 的反擔保可能存在瑕疵。尚德表示,其最近檢視了與環球太陽能基金管理公司有關的原始文件,發現其相關方提供給尚德的“原始文件可能存在偽造的情況,而用于反擔保的德國政府債券可能不存在”。
據了解,這5.6億歐元的債券,已經被尚德電力拿來作為一份擔保協議的反擔保資產,貸款人為國開行。若真如該公司公告所說遭到欺詐,那么尚德電力將承擔一切由GSF 基金引發的向國開行融資所產生的風險。
申銀萬國分析師余文俊分析稱,根據測算,今年尚德至少得賺16億美元才能還清明年3 月將要到期的債務,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否則,尚德將因違約申請破產保護,繼而清算并退市。
在“反擔保”事件發生后,尚德的股價也受到了影響,甚至已經跌破了一美元。
與此同時, 美國投行MaximGroupLLC 也下調尚德電力的評級為“賣出”,其12 個月的目標價從50美分下調至0美分。
MaximGroupLLC的分析師稱,美國投資者已經對該公司失去了信心。并認為,目前擺在尚德電力面前唯一的辦法就是破產重組,因為公司的股票“已經分文不值”。
有銀行業人士則稱,目前對尚德新增貸款已經很少,銀行對尚德的貸款評估已發生變化,有的銀行已經將光伏行業貸款和造船、鋼鐵同視為嚴控行業。給尚德貸款的銀行集中在國有大行、外資行,這些銀行介入較深,已無法收貸退出,但是對貸款量和筆數都較少的小銀行提前收貸退出有所擔心。
阻礙重重
不過,對于這些一線光伏制造企業而言,即便其有被重組整合的意向,卻仍然面臨很多難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接盤者哪里來。
綜合來看,在重組方的選擇上,無非是選擇有實力的地方國企或央企以及一些社會資本。
對此,位于深圳的某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在當前的市況下,一線大企業都正處破產的企業,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最為現實可行。但這也有前提,即當地的地方國企中,起碼要存在著幾家有這樣實力的企業才行。
從現實情況來看,新余除了賽維之外,還有新余鋼鐵,但后者已經在今年1 季度出現了虧損,自身難保,參與重組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地方政府參與賽維的重組,可能只有上升到江西省層面了。
除此之外,重組還面臨著入股方式以及重組后的行業競爭格局問題。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幾家一線企業均已經在海外上市,選擇何種方式進行收購也需要考量。從價格方面看,盡管股價于虧損期,行業何時回暖也還是未知數,會導致回收期比較漫長,因此社會資本對重組光伏制造企業的興趣可能不大。“即便市場有所回暖,但光伏行業也已經基本告別暴利時代了,10% 的毛利率的確沒有太大吸引力。”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地方國企方面,胡澤利認為,從以往經驗來看,通過地方國企來重組陷入比較低,但都存在著動輒數百億元的債務,如何處理也正是難題所在。
更為關鍵的是,即便以現有模式完成重組,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行業內存在的產能過剩、全行業普遍虧損的問題嘛?
恐怕也不盡然。“如若想改變行業目前面臨的國際環境惡化等問題,可能需要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江蘇調研時所說的那樣,必須從國家層面對整個光伏產業進行統籌研究和規劃,尤其是重組和整合也需要官方的介入,并能從整個行業角度統籌考慮,可能會更好。”上述人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