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還是狂人,有的時候并不那么容易區分。
“我的目標是2020年以前,把漢能做成萬億市值的公司。”漢能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李河君沒有什么夸張表情地說。
但在旁人聽來,這句話產生的效果很可能是:他瘋了嗎?——一家涉足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
懸念的一件事。”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大約在明年下半年,歐洲很多國家就將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而國內如廣東等省的工業用電,也已經達到了0.85-1元的價格,這為光伏上網電價拉低與火電的價差,帶來利好。 大規模的光伏發電其實也還不是李河君想要的“顛覆性”的變化。“光伏發電和傳統的水電、火電正好相反,大規模發電并非最佳模式,化整為零,每家每戶獨立的離網式發電才是正道。” 2012年6月13日,瑞典宜家集團宣布,將與漢能控股建立戰略合作,三年內在宜家所有中國門店安裝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項目完成后,太陽能電池板所提供的能源供應將能滿足宜家全球連鎖店總電力需求的10%—15%。 如果這樣的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能夠在國內大量復制,那將會是多大的市場? “10萬億!”對于這個數字,李河君已經推演過無數次:國內20%的建筑物的屋頂、東南西三面墻壁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大約是10億千瓦裝機量,也相當于10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此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公開表示:“十二五”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擬提高到21GW,近期不應以大規模建設大型電站為主,必須開放用戶端的市場,支持用戶自主地建設光伏系統。 不論是否踏準了市場點,至少李河君是把準了政策脈。而且,現在的市場也并非無利可圖。 根據財政部和住建部今年1月5日公布的《關于組織實施2012年度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的通知》,對于建材型等與建筑物高度緊密結合的光電一體化項目,補助標準暫定為9元/瓦;對與建筑一般結合的利用形式,補助標準暫定為7.5元/瓦。補貼標準,較2011年又有提升。 “各玩各的”離網式發電,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的大場面是在“能源互聯網”上,只要你有一棟鋪了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子,并接入到了“互聯網”上,你就可以把自產的余電發上網,賣給別人,獲取收益。 可見的技術內,技術專家所設想的景象是:B I P V可以幫助一些用電大戶平均替代掉40%左右的用電,而普通居民用戶可以用自發電與電網供電做電量對沖,以凈電量結算。對于土地比較多的農村居民,干脆可以建微型光伏電站,“做電網生意”。 盡管上述的景象已經在歐洲一些國家開始運行,但長城證券分析師沈成也向《英才》記者表示,拋開電網龐大的建設投入不算,如果運行“凈電量結算”,電網自身的利益也將受到巨大影響,因此,B I P V的推進一定會遇到不小的阻力。 李河君一直在向相關部門申請,將漢能控股集團總部做成B I P V的示范工程,除了自用電外,輸電給附近的用戶,卻始終沒有得到確定的回復。 橫亙在萬億市場前面的政策執行和利益博弈,也許會讓光伏企業家們“望山跑死馬”。 千億投資迷局 故事講得過于美妙,就很容易招致質疑。何況在一輪又一輪的光伏投資熱潮中,借光伏概念圈地圈錢的事,也不鮮見。 漢能控股一年之內投建8個光伏基地,眼尖的媒體也為李河君算了一筆賬——這8個基地的投資規模,按“官方”的說法累加起來,竟然有1480億元,漢能如何能撬動這千億投資? “這個數字并不準確。我們8個基地目前3GW的產能,總投資其實就是300億元左右。”李河君向《英才》記者坦言,漢能控股的水電板塊所源源不斷貢獻的現金流,正是光伏投資的主要支撐。 換個角度想想,“官方”數字可能包含著地方政府的“業績”和投資企業為取得融資方便而“增肥”的成分,這也并非不可理解。唯獨的區別就在于是不是真干實干。 “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中國比我有錢的人多了,但他們不見得敢弄。”在現在的光伏圈里,李河君顯然是極其自信的那一類。 去年底,國家開發銀行與漢能控股簽下了5年向漢能提供300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并通過投、貸、債、租、證等多種金融業務,對其提供全面支持。 除了銀行信貸支持外,李河君也一直在醞釀漢能控股旗下資產的I P O。不過,眼下的市場環境并不是上市的最佳時機,李河君亦希望對旗下光伏資產進行整合梳理之后,再決定具體的上市計劃。 “水電板塊,我不會拿去上市,因為非常穩定,所以水電采取了特別保守的戰略,我們也不想去張揚。”李河君說。 金安橋水電站,不僅讓漢能控股得到穩定的現金流和全球最大民營水電企業的名號,8年堅持干一件事情,也讓李河君的團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心智歷練。 “那個過程是很艱難、很復雜的,面對巨大的政績壓力、社會壓力,還有經濟壓力,我完全可以拿30個億去做房地產,但我沒有去做,沒有任何動搖。”李河君說,這也是今天他干光伏所抱持的態度。 (本刊記者樊融杰對本文亦有貢獻) 死扛水電 事實上,漢能控股在不斷質疑聲中壯大。 10年前,一批民營企業家到云南投資考察,李河君聽到當地政府領導希望引入多種所有制經濟投資水電的信息時,當即決定進軍云南開發水電,并很快接下金沙江中游水電站中的6座。 不過,彼時的一個背景是,政府對于水電開發監管的逐步規范,此前民間資本剛剛掀起的一波水電投資熱潮開始消退,民營企業逐漸退出水電行業,更不用說是去染指大型水電。 盡管做小水電起家的李河君對于水電已是輕車熟路,但當2002年4月,華睿投資(漢能控股集團的前身)與云南省方面簽下金沙江金安橋特大型水電站投資開發協議書后,外界幾乎是一邊倒的質疑聲,甚至有人干脆認為李河君是個騙子,欲借開發之名,炒資源。 即便是在公司的內部,一部分高管們,也覺得“不可能干得了”。當年,270萬千瓦裝機的葛洲壩(5.48,0.14,2.62%)幾乎是傾國之力才建起來,何況僅僅一個金安橋水電站的總裝機就有300萬千瓦,投資近200億元,要一個民營企業挑大梁,就算敢想,也得能做。 正是在2002年,五大國有發電集團成立,金沙江等流域的水電資源自然而然的也備受關注。 或許是因為客家人不畏天地的性格驅遣,李河君并沒有聽周圍人的勸告而退出,反倒是與“正規軍”開始了漫長的纏斗,一路“鬧”到了發改委。 2005年12月9日,國家發改委做出《關于組建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有關事項的批復》。雖然最終“退守”金安橋一家水電站,但李河君也還是進入了民營大型電力基礎建設。靠著早先小水電盈利的滾動投入,在經歷了投建途中的審批波折、銀行停貸等種種險境后,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終得投產發電。 加上云南五郎河流域梯級水電站、廣東省東江木京水電站、廣東省東江黃田水電站等,漢能控股實際擁有600萬千瓦的水力發電裝機總量,年發電量相當于24GW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總量。水電為漢能進入太陽能光伏產業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 獨家高端領袖對話 瘋狂?還是理性 一直干一件事 《英才》:我們最近也采訪過一些火電企業的老總,他們認為火電的主流地位至少30年是不會變的。你怎么看光伏等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時間點? 李河君:或許,只有來臨的時候,他們才會相信。我認為首先光伏替代火電的時代已經來臨,但什么時候能替代掉,全部用太陽能,不好說,也許30年、50年,也許只要20年。另外,要建一個300萬千瓦規模的水電站或者核電站,需要8年時間,而一個光伏電站8個月就能完成,建設速度是水電核電的十倍。 能源革命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燃燒間接取得能量到直接取得能量,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也許30年、50年以后,人類能源不斷不會短缺,還可能會過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