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經濟衰退、化石能源枯竭以及環境危機三大外因的逼仄下,世界各國不約而同選擇了新能源這個方向
太陽能發電網訊:由于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貿易保護的興起,近來不少業內朋友都對光伏行業的前景表示悲觀,甚至包括在上一波行業下行趨勢中——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引發的行業蕭條—
恐怕沒幾個人愿意干。
換個角度來看,作為歐洲最主要的國家和經濟發動機,德國這些年花那么多錢來補貼和鼓勵光伏利用,恐怕不會是錢多了燒得慌。 事實上,正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通過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光伏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才開始起步,有了這個市場需求,才帶來了光伏制造業今日的發展規模。 而今,隨著光伏發電已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實現平價利用,補貼政策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轉換,光伏業必須要適應。
金融投資的催化 由于對行業不夠了解和對行業前景比較悲觀,目前甚至流行一種陰謀論,有人人認為,光伏技術是歐美國家針對中國實施的一個巨大陰謀,其基本邏輯是:美國人歐洲人愿意花一些錢,來誘使中國培育起來這個行業,賣出他們不成熟的技術和設備,然后再用貿易保護等武器來砸掉這個行業,讓中國陷入發展被動。 那么,按照這個邏輯,核彈、航母、宇宙飛船、火星計劃,是不是也都是美國的陰謀?當然,還有市場經濟和市場體制,難道這些也都是針對中國的陰謀和陷阱? 這種陰謀論觀點,倒是說中了光伏業發展如此之快的一個本質,那就是全球金融資本對光伏行業的支持和催化。 看看2010年的全球前十大光伏制造公司,有多少是在美國和歐洲上市的。 正是2005年尚德在紐交所成功上市融資近50 億人民幣的財富效應,催生了全球金融投資對光伏行業的高度介入,才使得這個行業快速成長,乃至因發展過快而泡沫越來越大。 僅僅在2005年和2006年兩年間,赴海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就有十多家,這些企業至今還是中國乃至全球光伏制造業的中堅力量,由此亦可見金融資本對光伏業支持之一斑。 如果沒有金融資本的介入,光伏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但隨著光伏產能過剩,隨著“錢”景看淡,金融資本選擇退出,不過是資本的天性必然。因此,金融資本今天對光伏業的拒絕,只是對光伏制造過剩產能的拋棄,并不是拋棄了光伏技術。 任何一個行業的規模化發展,都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過程,也都是在短缺和過剩之間逐漸尋找到平衡。這是市場基本的邏輯。 光伏業的未來要靠市場化市場需求的拉動,而非今天的政策市場。在那個時候,金融資本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規模化的優勢 光伏之所以能從眾多可選項中冒出頭來,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理由,那就是業已成形的產業化基礎,以及由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 毋庸置疑,僅從技術先進性的角度講,目前或許還有許多遠比光伏效率更高的新能源技術。但它們都不得不面對兩個現實的問題,成本和產業化基礎。 就拿光伏發電的“同宗兄弟”光熱發電來說。相比而言,光熱發電技術可能更能夠滿足已有電力利用模式對電源特性的需求。但光熱發電的產業化基礎仍還太薄弱,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套包括政策、金融、市場在內的激勵模式,至少在短期內還很難撼動光伏技術的地位。 其他的技術,包括非新能源技術,也多有著同樣的際遇。 因此,盡管光伏技術還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就目前的行業規模和產業基礎而言,光伏已經把許多技術都甩在了身后,這或許是光伏業目前最大的競爭優勢。 再深入到光伏業內部的技術路線紛爭中來看,也同樣是這個道理。在未來,幾乎可以肯定會有更好的技術來替代目前以晶體硅為主的技術路線,但一個必然的前提,也仍然是要先要擁有與晶體硅技術競爭的產業規模。 這是經濟世界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培育一個產業,豈是那么容易的事。(發表于《太陽能發電》雜志2012年10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