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賢
——專訪中國電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曹仁賢
編者按
目前,太陽能光伏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市場大幅萎縮,企業現金流吃緊……光伏產業何時能重見陽光,處于困境中的企業如何自救,政府又該如何推動產業發展,帶著這些問題
電站的流動性差,同樣會向上游傳導,傳導到零部件企業等就形成了三角債,從而影響整個太陽能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曹仁賢認為,現在政府對光伏電價進行補貼,是為了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加速發展,使不需要補貼的時代盡快到來。因此,政府要做的就是把下游的規則制定好,而不是在企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再費盡周折設法救企業。而對于產能過剩的問題,企業自身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手段來調節。 在行業危機面前,很多企業把逆變器看做是避風港,紛紛進入,但曹仁賢并不這樣認為,他表示,太陽能光伏行業深陷困境,包括逆變器在內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難兄難弟”,誰也不可避免。目前,全球有幾百家逆變器企業,但前十五家企業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對于新進入企業來說,其實面臨很大的挑戰。 不過,曹仁賢也表示,逆變器行業創新活動非常快,產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相比太陽能電池組件來說,差異化也更強。因此不會像太陽能電池組件那樣,完全拼價格,抗風險能力也就相對較強。 走出去首先要立足國內 權威調研機構IMS Research發布的新一期光伏逆變器市場占有率排名顯示,陽光電源2011年度在全球光伏逆變器銷售額榜單中排名第十七位,與此同時,2011年度陽光電源光伏逆變器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占比3.4%。IMS Research的排名還顯示,2011年度陽光電源光伏逆變器在中國的銷售排名第一,占比33.1%。 IMS Research方面表示,現在,陽光電源在按出貨量和銷售額的排名中出現不同名次,正反映了該公司的現狀,即中國區業務仍占其全球業務的絕大多數。與主要業務位于歐洲、美洲的SMA等國際化企業相比,國內光伏逆變器仍以集中型逆變器(尤其是500kW)為主,而集中型逆變器每瓦單價遠遠低于同期歐洲、美洲市場同類產品的水平。 對此,曹仁賢表示,出貨量和銷售額的排名差異恰恰表明陽光電源的產品具有極高的性價比。陽光電源有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其產品造價和賣價都相對較低。 曹仁賢認為,光伏企業都是外向型企業。但對于逆變器企業來說,要走出去,首先要服務好國內。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境況下,更應立足國內市場。 “我認為,現在要走回來,再走出去。與其說,目前在歐美市場如此困難,不如推動國內市場淘汰落后產能。如果失去了家門口市場,那將來的損失將十分慘重。”曹仁賢說。 據了解,國產電池組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高份額,相比之下,國產逆變器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卻很小。曹仁賢告訴記者,逆變器的技術含量遠高于電池組件。電池組件的性能主要靠設備,而逆變器由很多硬件、軟件組成。其品牌、技術、設計、工藝、經驗都很重要。因此,要獲得歐美高端市場的青睞并不容易。不過,走國際市場,打國際品牌是長遠戰略。近年來,中國的逆變器產品所占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上升,這與10年前電池組件的情況是相似的。 更需要做規則方面的規劃 曹仁賢認為,太陽能光伏行業遇到的政策不配套問題,其本質是沒有大的戰略和長遠的規劃。“雖然也有金太陽工程等一些扶持政策,但總體來講,規則不夠細,力度也不夠大,沒有形成光伏產業發展的長期戰略,整個行業產業亟需做好頂層設計。” “有關主管部門也做了一些光伏產業的規劃,但更側重于做量的規劃,這是結果導向型的規劃,所以更需要做一些規則的規劃 ,這比實現目標的規劃更有效。當然,量的規劃也需要。”他說。 他表示,目前的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在促進能源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一是沒定價權,二是能源領域仍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有必要成立更高級別的能源主管機構。 在曹仁賢看來,能源的問題一是安全的問題,二是清潔的問題。目前,分布式能源與西部大型可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