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
歐美市場接連“雙反”,對本已深陷惡性價格戰泥淖的中國光伏制造業沖擊之巨,不言而喻。與三年多前金融危機引發的行業蕭條時期有所不同的是,一些一貫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的業內人士,此時也變得神情凝重起來。
曹仁賢便是其中之一。
盡管曹一手創辦的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以
《太陽能發電》雜志:那么,在您看來,光伏行業到底怎么了? 曹仁賢:我覺得,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創新,整體的創新能力不足。 我們實際上仍然是在做加工,還沒有形成基礎性的、系統化的技術沉淀,導致產業發展空間較小,大家只能拼產能、拼規模,產品同質化,且產能嚴重過剩。 對不少企業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種選擇:要么低價賣掉不干了,現在在甩賣、清倉的多屬于此類,因此造成市場上產品價格遠低于實際價值;第二類是確實還想發展,但又需要現金流保證生存,只好跟著低價銷售。 當這兩類企業用價格沖浪的方式去挑戰其他競爭者時,惡性競爭的循環無可避免。 光伏的產能擴張,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美好愿望之上的,那就是各國每年都會逐步擴大市場。當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市場的確在不斷擴大。 但這個市場是依靠政府補貼才形成的,其補貼規模受制于政府財力,因此政府也有權力去調節市場。法制健全的政府,可以到下一個環節再去調節,而法制不健全的政府,就可能秋后算賬、推倒重來。比如保加利亞就追溯到了一年前,對去年的電價也進行了調節。這樣一來,投資者的投資模型就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目前還沒有達到讓社會完全接受的程度,還很難與化石能源競爭,政府也不敢投入很大,因為成本太高會讓社會對可再生能源失去信心,所以要調控發展節奏。而另一方面,大家還在拼命進入這個市場,產能還在放大,這就與政府的調控形成沖突。再者,又沒有新的革命性的技術或替代性產品出現,讓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到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當這樣三組矛盾糾結在一起時,整個市場就出現了急轉直下的趨勢。 《太陽能發電》雜志: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歐美“雙反”,如今的行業困境實際上早晚也會到來? 曹仁賢:是的,即使不“雙反”,到明年也會死掉大部分企業,因為風箏已經斷了線。如今這些產能,無論多晶硅還是電池片,都依賴大量國外的設備投入,投入下去以后是沒法再撤回的。據我了解,現在海關還滯留著大量設備,很多企業已經沒有能力去提了,提回來虧損更大。 歐美企業將活不下去的原因歸咎于中國企業,的確沒有道理,因為全球開放貿易是大勢所趨。 而實際上,真正受害的是中國企業,歐美那些設備企業都是賺了錢的。我們吃虧在生產工藝的保證上,大量高精尖設備都是歐美企業生產的,且每年都在更新,使得前面的設備很快貶值。所以,中國企業投入的錢已經被他們賺回去了,只不過賺錢者更多的是產業鏈上做設備的歐美企業。 中國光伏企業是重資產運行,投入很大,又沒法撤銷投入,只好拼命生產,市場形勢不好也抱著僥幸心理,實際上也停不下來,因為不但有折舊,有的設備停下來也就不能再用了。所以導致這個市場慣性非常大,幾乎每年都在消耗上一年的庫存,在舊的存量消耗掉的同時又在產生新的存量。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受控的市場,沒有安全感;第二,過度投資,造成巨大產能過剩;第三,沒有創新,產品嚴重同質化。 于是,大家都在賠本賺吆喝。 “雙反”只是一根導火線,只是提前引爆了行業的深層危機,使得危機更加嚴重而已。所以,我覺得,除了開辟國內市場、整合過剩產能以外,行業還需要做大量的創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