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救市怪圈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太陽能發電網訊:光伏業終于看到了一線曙光。在接連遭遇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后,相關部門決心開始啟動國內的應用市場。
相關信息顯示,此次正在醞釀的扶持政策將以組合拳的形
天鳥股份:另類財務指標調劑樣本 《太陽能發電》雜志 本刊記者 張廣明 對于一家擬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其財務報告中各項財務指標的勾稽關系存在明顯反常的情況,則該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 江蘇天鳥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鳥股份)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1 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1.53億元,而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的收入則達到了1.63 億元,二者之間超過1000 多萬元的現金的來源成謎。其財務 數據顯示,該公司在2009 年以及2010 年同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來看,報告期內天鳥股份的存貨余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年均在30% 左右,其中超過六成的存貨為原材料,而原材料占比的持續增高是否與其有意遮掩現金流虛增有關,值得關注。 此外,天鳥股份的營業成本方面同樣也存在可疑之處。2009 年,其生產一噸產品需要耗用的原材料為1.23 噸,2010年則增至1.28 噸,而2011 年則突降至1.12 噸。而從該公司的原材料采購價格來看,最低的也在200 元/ 千克,這意味著每噸則達到了20 萬元。 融資支撐發展 盡管每年其營業收入均呈高位增長,并且應收賬款的比例也較小。但天鳥股份的招股書顯示,該公司每年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主要是來自于融資,而不是來自于經營現金流。 數據顯示,2011 年天鳥股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63 億元,但在扣除各種支出后,其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只剩下1641.18 萬元。而該公司當年用于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則達到了3060.71 萬元,二者之間近1500 萬元的缺口,只能通過銀行貸款等渠道予以解決。 不止是2011 年,該公司2010 年的情況也類似。當年,天鳥股份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僅為532 萬元,而其同期的投資支出則達到了2100 萬元,其中的差額同樣是通過融資以及新增資本等方式解決。 這種靠融資來支撐后續發展的企業,其現金流當然也是捉襟見肘。2009 年、2011 年,天鳥股份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分別為-243 萬元、541 萬元,只有2010 年的情況稍好,這主要是源于當年上海地毯清洗公司該公司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吸收了新的投資方。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這種靠融資進行擴大再生產的企業而言,所投資項目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如果該項目盈利方面出現問題,則很容易影響到其財務狀況。 經營活動現金流來源異常 對于許多上市公司而言,在收入高增長的同時,應收賬款也會出現大增,這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公司通過這種手段來掩蓋收入虛增的假象。 不過,這種情況并不適用于天鳥股份。數據顯示,2009 年、2010 年和2011 年末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2382.48 萬元、2727.68 萬元和2933.11 萬元,通過推算可以得知,其2010 年、2011 年新增應收賬款分別為345 萬元、206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較小。 數據還顯示,2010 年、2011 年天鳥股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則達到了1.31 億元、1.63 億元,而其同期的營業收入則分別為1.1 億元、1.53 億元。按照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看,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約等于營業收入以及預收賬款、應交增值稅的總額與新增應收賬款、應收票據之差。 通過該公司的財務報告來看,2011 年天鳥股份的新增應收票據為740 萬元、預售賬款則較上年減少460 萬元,實際繳納的增值稅為805.76 萬元。據此可以推算,2011 年該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應為1.47 億元,與其招股書中公布的1.63 億元,存在著1600 萬元的差額,而這部分資金來源成謎。 與之類似,在天鳥股份2010 年公布的數據中,通過營業收入推算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其公布額也存在著約1500 萬元的差距。 不過,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就其中存在的較為明顯的財務漏洞,必定要通過其他的指標來進行調劑。 而根據天鳥股份的招股書來看,這種可疑點來自于原材料的采購。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天鳥股份的存貨余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年均在30% 左右,這其中絕大部分又屬于原材料。2011年年末,其原材料余額為3347.37 萬元,占整個庫存比例為65.88%,2010 年余額則為2086.45 萬元、占比為57.38%。 資料顯示,天鳥股份的原材料主要為碳纖維,而從其公布的采購價格來看,不同規格產品的價格走勢不一,有升有降。但總體上看,在2009 年,該產品的價格下降幅度較大,近期則相對穩定。照此來看,對于一個現金流并不寬裕的公司,為何要始終維持原材料的高庫存,令人費解。 由此,也就不能排除其原材料庫存的真實性,是否存在通過虛增方式來掩蓋現金流來源之謎。畢竟,對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期末的現金流凈額要與該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大體呈匹配關系,而二者之間如果差距過大,則很容易引起外界的質疑。從現實來看,通過虛增庫存來進行調劑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相對于應收賬款而言,外界對其不會那么敏感。與此同時,是否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主動權在企業手里,不會對利潤產生額外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