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快速發展,裝機規模和發電量持續增長。截至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達到7.28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8.3%;發電量約1.8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6.7%,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顯。但在裝機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受系統調峰能力不足、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因素影響,新能源發展面臨著消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快速發展,裝機規模和發電量持續增長。截至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達到7.28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8.3%;發電量約1.8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6.7%,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顯。
但在裝機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受系統調峰能力不足、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因素影響,新能源發展面臨著消納難、電量貢獻小,發電調節靈活性差、波動性強等問題。
棄風棄光已成為能源行業心腹之疾。2018年我國棄風、棄光電量為277億和54.9億千瓦時,個別省份棄風、棄光率達23%和16%,相當于扔掉三峽全年發電量的1/3,夠朝鮮全國用2年半的電。
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的關鍵是解決好消納的問題,而儲能是電網能源消納鏈條上的關鍵一環。此環節上可以影響發電,下可以影響輸、變、配,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不僅是一個純技術問題,還是一個關聯多個運營板塊的綜合性設計和管控問題。
我們創新提出“區塊鏈+共享儲能”智慧解決新方案,支撐三大場景中的完美應用。
場景一:源端共享儲能。整合電源側儲能站,為新能源發電廠提供棄風棄光電量的存儲與釋放,有效緩解清潔能源高峰時段電力電量消納困難,實現源端“儲能于廠”。
場景二:網端側共享儲能。充分利用電網現有資源,基于“三站合一”建設,在變電站內設置可供儲能接入的標準插座,整合中小微儲能企業的移動式儲能資源——車載儲能裝置,吸收棄風棄光電量及其他富余電量,并根據電網及負荷側需求放電,響應國網三站合一建設要求,實現靈活移動的共享儲能在網端“儲能于站”。
場景三:荷端側共享儲能。將靈活移動共享儲能的范圍持續延伸至負荷側,利用電動汽車或智能樓宇等儲能裝置,在新能源高發時段吸收電力,對電動汽車進行充電,在其他時段釋放電力,實現荷端“儲能于民”。
為支撐三大場景應用,產品創新設計兩大共享儲能運營模式和三大技術支撐平臺。
兩大運營模式設計。新能源和儲能通過市場化交易和電網直接調用兩種運營模式,實現共贏。
市場化交易是由我們首次提出,新能源和儲能進行協商和競價,通過撮合匹配,按平均報價成交。
電網直接調用是指儲能根據電網指令進行新能源增發電量的實時存儲,在電網有接納空間時釋放,并按7毛錢度電付給儲能。
三大技術平臺支撐。共享儲能交易、調控及區塊鏈平臺,共同確保交易安全、精準執行。
在市場建設方面,我們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共享儲能市場交易平臺,新能源、儲能可像買賣股票一樣,輕松便捷地進行競價交易。
在交易執行方面,我們在運行控制上進行了創新,優化智能發電控制功能,加入儲能充放電控制策略。
引入市場化后,為保障交易的公平性、安全性、及時性,我們引入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共享儲能區塊鏈平臺,實現區塊鏈在大電網的全球首次運用。利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加密技術、共識算法,并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多主體間交易的快速撮合、智能研判,形成交易全過程的大賬本,實現數據的精準追溯、不可篡改,最終滿足電力交易公平、公正、公開的要求。
“區塊鏈+共享儲能”智慧解決方案,一方面可緩解棄風棄光,促進清潔能源轉型。產品創新整合各類儲能資源,共同解決棄風棄光難題,推動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共享儲能新業態,賦能相關方。今年4月,我們完成全國首個共享儲能交易試點,共享儲能生態圈建設初見成效,對未來新能源和儲能發展有引領示范意義,得到媒體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共享儲能新業態的構建將極大地賦能于新能源事業的發展,對能源轉型意義重大。新能源企業可以通過共享儲能減少棄風棄光,解決新能源消納難等問題,增加企業效益,并從整體上提高新能源設備的裝機容量;儲能企業可以從中獲得儲能收益,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儲能事業中,由此形成儲能新興產業;對于電網,共享儲能將增強電網的調峰調頻能力,大大緩解電量組織困難等問題。
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發力移動儲能探索、區塊鏈深化應用,真正實現讓儲能觸手可及,讓中國大地“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