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A股光伏上市公司持續掀起回購增持熱潮。2024年春節前后,隆基綠能、阿特斯、聚和材料、福萊特、金博股份、協鑫集成和明冠新材等10余家光伏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回購股份的相關公告。與此同時,部分公司還發布了重要股東或高管增持股份的公告,共同向市場傳遞信心。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自2023年5月至2024年2月21日, 已有30余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拋出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合計超108億元,另有5家光伏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或高管增持公司股份的合計金額上限超22億元。 過去一年,光伏行業面臨階段性過剩的困境,產業鏈價格白熱化殺跌,相關公司盈利承壓,股價持續下行。然而,2024年春節后,光伏板塊似乎迎來估值的集中修復。Wind數據顯示,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福萊特、愛旭股份、TCL中環和金博股份等公司近5日(截至2月22日)漲幅分別為4.3%、6.55%、11.61%、9.17%、9.55%和6.52%。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上市公司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回購和增持動作,無疑向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即這些公司認為當前光伏行業估值過低,而未來有著較大的增長潛力。同時,他判斷,光伏行業的市場底已基本形成,未來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 回購與增持 在過去兩年里,光伏上市公司股價頻頻暴跌,萬億市值化為泡沫,板塊整體已處于歷史估值低位。這與二級市場環境不佳有關,更與投資者擔憂2024年光伏行業階段性產能過剩、價格下探、單瓦盈利水平降低關系密切。 在悲觀市場氛圍下,2023年5月至今,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阿特斯、TCL中環、錦浪科技、東方日升等30家光伏上市公司紛紛披露回購公司股份計劃或進展。這些舉動無疑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表明公司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記者粗略統計,上述30家光伏上市公司擬回購股份的合計金額上限超108億元,從回購進展上看,已經實施回購并支付的資金總額已達40億元以上。 從回購主體和規模上看,光伏龍頭計劃回購金額更大。其中,陽光電源、TCL中環、阿特斯和合盛硅業均宣布回購資金總額區間為5億—10億元,晶澳科技計劃回購資金總額區間為4億—8億元,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福萊特、聚和材料、愛旭股份和大全能源計劃回購資金總額均在兩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公司回購股份的用途也有所不同,多數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以金博股份為代表的公司回購股份則用于依法注銷減少注冊資本,這也有利于提升每股收益水平,切實提高股東投資回報。 除了回購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協鑫集成、明冠新材和國能日新等公司的控股股東或重要高管也出面力挺增持本公司股份,以彰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同。 其中,通威股份是現階段宣告相關方計劃增持金額最大的光伏企業。根據公告,通威股份控股股東通威集團擬增持金額為10億元—20億元;隆基綠能此前披露,該公司董事長鐘寶申計劃以1億—1.5億元增持公司股份。截至1月30日,鐘寶申已經增持隆基綠能股份30萬股,增持金額614萬元。此外,協鑫集成、明冠新材和國能日新的相關方也分別計劃增持公司股份,合計增持金額分別在0.1億元以上。 朱克力向記者表示,光伏上市公司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回購和增持動作,無疑向市場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即這些公司認為當前光伏行業估值過低,而未來有著較大的增長潛力。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和阿特斯等都是光伏行業佼佼者,其決策往往能反映出行業的整體趨勢。控股股東計劃增持10億—20億元,不僅是對自家公司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也是對整個光伏行業前景的樂觀預期。 實際上,光伏上市公司持續回購與增持動作的背后也離不開國家層面的引導與鼓勵。 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2024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要采取更有利有效措施,著力穩市場、穩信心。隨后,中國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推動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質量評價標準,督促和引導上市公司強化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更加積極開展回購注銷、現金分紅。 春節前后,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盛機電、金博股份、固德威、錦浪科技、聚和材料、昱能科技、大全能源和海優新材等陸續發布“提質增效重回報”或“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方案,回購股份便是措施之一。 在朱克力看來,部分光伏公司發布的“提質增效重回報”或“質量回報雙提升”行動方案,更進一步表明其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重視投資者合理的回報。從企業角度看,這些動作有助于穩定股價、提升投資者信心;從行業角度看,反映出光伏行業的整體韌性和未來增長潛力;從經濟環境看,也顯示我國光伏企業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時,依然保持著相當的發展韌性。 2月22日,金博股份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結合公司自身實際情況,近期我們已經完成一輪股份回購注銷,新的回購股份方案有待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后實施。此次回購行動,一方面由于前期公司估值低,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積極響應近期包括上交所啟動的‘提質增效重回報’專項行動,并踐行其相關倡議的舉措。” 市場底隱現 當上市公司及其重要股東或高管拿出真金白銀“護盤”時,這不僅是對公司內部價值的認可,更可能預示著當前光伏市場正面臨重要的底部拐點。 從基本面上看,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價格持續下探,相關公司盈利能力承壓,部分環節成本倒掛。在此背景下,光伏上市公司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業績分化,多數公司在第四季度出現盈利大幅下滑,甚至拖累全年業績。 SMM光伏首席分析師史真偉向記者表示,2023年光伏產能出現全面過剩,產業鏈價格下降,大部分企業業績下滑,垂直一體化企業則相對更具競爭力。預計2024年上半年,光伏市場仍不樂觀,企業盈利能力將繼續承壓。 據記者觀察,2024年1月中下旬以來,特別是春節前后,上游原材料多晶硅止跌企穩,高品質N型多晶硅價格呈現小幅反彈。另外,光伏組件價格已跌至企業成本線,部分企業陷入虧損,價格暫時低位持穩。InfoLink Consulting在2024年春節前分析稱:“目前觀察中遠期的組件報價仍有下探趨勢,組件價格春節后暫無反彈空間,維持低迷氛圍。” 但在行業相關人士看來,目前光伏市場已經處于低谷,行業也將在自我調整中穿越至暗時刻。 近日,隆基綠能總裁、創始人李振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技術發展的層面看,光伏行業是在變好。從光伏行業生存狀態上來說,可能大家都會面臨一個階段性的困難。但如果站在發展周期的階段來看,光伏行業處在見底的邏輯上。目前價格下探,導致很多企業已經在虧現金。2024年應該不會更壞了。 晶科能源(8.550, 0.18, 2.15%)董事長李仙德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光伏行業2024年一季度會承壓,但第二、三季度會好轉,將調整至合理的利潤水平。并且,2024年光伏裝機需求相較2023年仍有20%的增長。他認為:“現在是光伏行業最困難的時刻,會逐漸向好。” 事實上,隨著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盈利下行、融資收緊、項目終止或延期、跨界企業積極性減退以及弱勢企業面臨被淘汰風險等,整個光伏市場的供需結構已經進入新一輪調整。 國金證券(8.920, 0.03, 0.34%)此前分析稱:“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逐漸白熱化的組件價格競爭,已將行業在過剩狀態下可能出現的慘烈景象展現大半,結合持續一年半的板塊股價下行,投資者對光伏板塊從擔心、悲觀、恐慌到絕望的負面情緒也基本釋放完畢。我們認為2024年光伏板塊將迎來基本面和市場預期的‘否極泰來’。行業景氣度及主流企業報表業績觸底后,量、利預期及估值的集中修復,預計最快2024年第一季度出現。” 國金證券堅定看好這輪“修復行情”的幅度和持續性,并認為年內后續還有圍繞下一輪電池技術路線選擇、對2025年需求增長預期形成后的估值切換等大邏輯行情可期。 朱克力向記者表示,判斷光伏行業的市場底,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當前光伏行業確實面臨著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低位以及業績承壓等問題,站在發展周期的角度來看則應當處在見底的邏輯上。這意味著短期內可能面臨一些困難,但長期來看光伏行業發展前景依然光明。我國經濟環境正在逐步復蘇之中,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續加大,為光伏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成本持續降低,光伏發電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市場需求也有望持續增長。 朱克力判斷,光伏行業的市場底已基本形成,未來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 |